姚集文
摘要:傳統的中學歷史課堂以填鴨式被動教學為主,無法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因此,為了提高現有中學歷史教學效率,老師可以引入分小組教學方案,準備更多的史實案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中學歷史;小組合作;教學模式
一、引言
隨著新課標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中學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漸上升,現階段的中學歷史教學積蓄進行教學方式、模式的改進與創新。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應當充分發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逐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即教師將班級內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同時將教學任務劃分下去交由不同的小組,由小組內成員共同合作,協調溝通完成任務。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應當建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大前提下,對小組進行科學的分配,對組內成員進行詳細指導,確保每個成員都能夠發揮出其最大潛力以及學習積極性,在與同伴的溝通交流中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后期,即使教師不對小組成員進行詳細引導,學生也能夠通過合作分工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擁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問題分析
(一)缺少歷史教學模式實踐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語文、數學等主流文化科目中。由于歷史在中高考占據的比例分數相對較低,因此學校在為學生安排課程時,會盡可能減少歷史課的時間。歷史教師們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采用趕工的模式進行填鴨式教學,鮮有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課外時間開展歷史自主學習。因此,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推廣度較低,缺乏實踐經驗與效果的支撐。
(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形象化
由于學生歷史知識積累不夠,學習主動性較弱以及教師的引導方向出現偏差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某些地區的小組教學模式過為形象化。例如,在某次歷史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任務,探討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學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組進行討論,在教師任務剛布置下去的前幾分鐘內,學生尚在討論相關主題,然而,十分鐘后,許多小組內的學生已經脫離了課堂,討論其他課外知識。如此方式極容易導致部分優秀學生難以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浪費學生時間。
(三)教師不能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小組學習的精髓在與學生內部自行討論,教師提供思路點拔與指導。然而,由于我國中學大多采取大班教學的模式,將學生分組后可能面臨組數過多或小組內成員數量過多兩種問題。教師面對如此多的學生,很難為所有人提供詳細的引導與指示,僅能夠為思維活躍,善于表達自己的學生提供點評。大多數教師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往往采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回答問題”的模式進行教學,缺乏必要的引導提示。
四、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樹立正確小組學習觀念
對于中學生而言,與其呆坐著聽課,不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夠在討論中加強對歷史知識的梳理與理解建構。教師可以在第一堂課就將學生分好組,每組控制在5-7人為宜,既要有成績好的學生,也要有成績稍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將整本教材分為“自己講課”與“學生講課”兩個部分,為每一組學生分配不同的小節,由學生上臺進行講解,而教室中其他的小組則需要積極的提問并回答問題,在期末分別挑選出講課環節最受歡迎的小組以及提問、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小組進行獎勵。而平時的課堂討論中,也是由小組進行分開討論,每組派出一個代表匯總結果。學生為了有更好的表現,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搜集許多相關的歷史典故,了解大量的歷史人物信息,從而有效的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歷史知識儲備[1]。
(二)明確有效的教學目標
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行動的指南,無論中學歷史課堂對學生素質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教師都需要依據新課標要求建立相應的學習目標。從素質教育培養的基本理念看來,在中學歷史課堂推廣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宏觀教學目標,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溝通以及團隊精神。對于歷史教學而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主要目標應當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提高歷史知識儲備。此外,教學目標應當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一節時,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引導學生主動搜集抗戰相關資料;第二層次的目標是指導學生思考抗戰歷史時間脈絡;第三層次的目標是鼓勵學生思考抗戰的意義與影響[2]。
(三)注重小組學習有效性的反饋與評價
有效的小組學習是保證中學歷史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如何建立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時小組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對歷史合作學習成果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在歷史考試中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成績,也要關注學生在日常團隊合作中,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建立學習信心。例如,對于七年級上冊的歷史課程而言,教師的評價流程主要針對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包括學生是否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積極發言,表達內心想法,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中國歷史發展脈絡,對遠古歷史有所了解。歷史考試不能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唯一手段,教師應當綜合考慮學生的各個學習階段,記錄學生課堂討論表現,客觀評價學習效果[3]。
五、結論
中學生的歷史課堂對于學生了解民族歷史,鍛煉歷史邏輯思維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當靈活應用小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與視野。
參考文獻:
[1]楊曉寧.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羅敏華.改變學習方式 實施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探究[J].中學課程資源,2007(11):114-116.
[3]干翊.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3(34):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