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葳
摘 要:占有是人基于占有的意思對物實施的客觀上管領控制的事實。侵害占有的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應當包括:損害事實、侵害占有行為、因果關系以及過錯。侵害占有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包括占有危險防御請求權、占有妨礙排除請求權、占有返還請求權和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關鍵詞:占有;請求權;侵權責任;權利救濟
《物權法》第245條規定了占有人的占有被侵害時占有人享有的救濟權利。但占有被侵害時,占有人能否依據侵權法尋求侵權法上的救濟、其請求權基礎是什么以及占有人可主張何種救濟,我國的民法學者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而這些問題對于完善占有制度、建立我國統一的權利救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故本文擬從侵權責任的請求權基礎、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以及侵權責任的承擔等方面探討占有被侵害時的侵權責任以及侵權法對侵害占有的救濟。
一、請求權基礎
請求權是主張民法法定權利的基礎,當占有被侵害時,占有人得依什么法律向侵害人主張什么權利,是研究占有之侵權法保護的核心問題。
(一)《物權法》第245條
當占有物被他人侵奪或侵占時,得行使占有物返還請求權。當占有受妨害時得行使占有妨害排除請求權。當占有受妨害之嫌時得行使占有危險消除請求權。而對于該款最后規定的“占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有學者認為該項規定應理解為引致規范,進而適用侵權法的有關規定。筆者認為其性質上應理解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筆者認為,權利法應只規定權利本身及其運行規則,如權利主體、客體、內容、取得、轉讓、消滅等規則,不宜在各權利編分散規定權利保護制度。對民事權益的保護和救濟應交給侵權法來規定。作為權利法,《物權法》第五編占有制度規定對占有的救濟這一做法如今看來欠妥。如今民法典編纂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可以考慮將權利法中有關權利保護和救濟的規定抽離出來結合侵權法并加以系統化體系化,制定權利救濟法編置于民法典各權利法編之后作為最后一編以科學系統地規定權利遭受侵害之后的保護和救濟。
(二)《侵權責任法》第2條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采概括加列舉的方式,將侵權法保護的對象加以規定,但并不包括占有。那么占有到底屬不屬于侵權法所保護的范圍?回答這一問題還要從民事權益和占有的性質談起。關于民事權益,通常認為包括權利和利益。馬克思曾說過:“占有,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是一種事實。一個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學界通說也認為占有只是一種客觀上呈現出來的事實狀態,而不是法律上的權利。所以占有不屬于侵權法保護的“權利”范圍。但占有往往依賴于一定的原權利,也表彰這種權利的存在,是一種權利公示方式,體現一定社會秩序,故法律理應保護。所以占有本身是一種法律所保護的利益或稱“法益”,占有這種利益應屬侵權法保護的“利益”范疇。
二、侵害占有之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是承擔侵權責任應當具備的必要條件,主要有三要件說和四要件說。在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方面兩學說一致,區別在于是否包括行為違法性,筆者贊同后者。三要件混淆了侵權責任的主客觀標準,而且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其不法性特點,三要件否認了侵權責任承擔的基礎性要件。筆者認為行為違法性是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之一。因此,侵害占有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包括損害事實、侵害占有行為、因果關系以及過錯。
(一)損害事實
《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雖然并未直接規定承擔侵權責任需要有損害事實存在,但依基本法理本條實際存在關于損害的規定。因為行為人只有因自己行為造成損害事實的,才可能承擔侵權責任。廣義的損害泛指對權利主體造成的一切不利益,即包括危害、妨礙和損害三種情況。只要存在對權利主體造成任何不利益的情況,即可認定有損害后果發生,構成侵權行為。因此,廣義的損害是認定行為的違法性或者說是認定行為侵權的依據。狹義的損害僅指權利客體遭受的實質性的破壞,不包括危害、妨礙等未造成實然損害的情況,是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
(二)侵害行為
侵害行為指行為具有違法性,該要件也稱行為違法性要件。行為違法是侵權責任構成的基本且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只有當行為具有違法性時,行為人才可能承擔侵權責任;行為不違法,不可能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行為違法不一定必須承擔侵權責任。故侵害行為屬于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之一。
(三)因果關系
從哲學上來說,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引起或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侵權法的核心概念,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前因后果的聯系。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構成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有因果關系不一定必然承擔責任,但沒有因果關系就肯定不會承擔責任。在通常情況下,行為人只對自己行為侵害他人占有造成的損害結果承擔侵權責任。
(四)過錯
過錯指行為人在造成他人損害時的一種可歸責的心理狀態。《侵權責任法》中將過錯規定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所以,侵害占有的過錯也應當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的判斷往往是以行為人的主觀心態為標準,而過失則是以外在的客觀標準加以衡量,目前我國判斷過失及其程度主要是以理性人應當具備的注意義務為標準。
三、侵害占有之侵權責任的承擔
傳統民法對權利的保護多采分散保護的方法,在各具體權利法中規定相應的權利保護方式。這種分散保護方式很容易導致權利保護的矛盾沖突和漏洞。更為科學系統的保護方法是根據權利受到侵害的具體情況,以及法律保護權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對民事權利進行一體化保護。權利保護和救濟根本在于確立相應的請求權,請求權是保護權利之根基所在。因為權利受侵害的情況主要包括危險、妨礙和損害三種情況,所以只需設置三種對應的請求權即可實現對權利的一體化保護。筆者認為應規定三種請求權:危險防御請求權、妨礙排除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對應占有,侵害占有侵權責任的承擔有占有危險防御請求權、占有妨礙排除請求權和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前兩者都是基于占有狀態被侵害而產生,下文將作一部分論述,重點是損害賠償請求權。
(一)侵害占有狀態
占有狀態被侵害主要包括占有存在被妨礙之虞、占有已經受到妨礙、占有被徹底侵奪。權利人可主張占有危險防御請求權、占有妨礙排除請求權和占有返還請求權。當占有還未實際遭受妨礙,但有馬上受到妨礙的危險時,占有人有權請求危險制造者消除危險,類似知識產權領域的即發侵權。當占有受到了實際妨礙時,占有人有權請求妨礙人排除妨礙。當占有被侵奪時,法律以類似物權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方法保護占有,占有人得向現時無權占有人主張占有返還請求權。
(二)侵權損害賠償
關于占有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侵權責任法》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學界也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王澤鑒認為被害人得請求賠償之損害,計有使用收益之損害﹑支出費用之損害及責任損害。王利明認為害他人占有者應當對因自己的侵害行為造成的全部損失向占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具言之,全部損失包括恢復占有物原狀的費用損失﹑使用收益的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究竟占有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為何,下文予以論述。
1.使用收益之損害
有權占有人于占有被侵害時有權請求侵害人賠償使用收益之損害。無權占有被侵害導致使用收益損害的無權占有人能否主張損害賠償?王澤鑒先生認為,無權占有人對于占有物并無使用收益之權能。物之使用收益在法律上并不歸屬于無權占有人,無權占有人自無主張之余地。筆者贊同該觀點,因為目前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并未在積極方面賦予善意占有人使用、收益之權能。而且根據《物權法》242條和243條之規定,無權占有人也不享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故筆者認為,無權占有被侵害時的無權占有人對其不能使用收益占有物而生之損害,不得向侵害人請求損害賠償。
2.必要費用之損害
必要費用,系指為維持占有物的存在所必須支出的費用。例如保管費、飼養費、治療費、修理費等。根據《物權法》第241條規定,有權占有人能否主張返還必要費用取決于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依照《物權法》第243條規定,當占有物之權利人請求占有人返還占有物時,善意占有人有權請求權利人支付自己在占有期間支出的必要費用,而惡意占有人沒有這種權利。
3.有益費用之損害
有益費用,系指利用或改良占有物而支出,且增加占有物價值的費用。同樣地,有權占有人能否主張返還必要費用取決于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對于無權占有人,法律并未作出規定。臺灣地區民法承認善意占有人的有益費用請求權,關于惡意占有人沒有規定。筆者認為不宜賦予惡意占有人有益費用之求償權,而對于善意占有人,可參考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相關規定,賦予善意占有人有益費用之求償權,但其求償范圍應限于占有物現存之增加價值限度內。
4.占有物毀損、滅失
有權占有人對占有物為占有期間,若該占有物被他人毀損、滅失,依約定處理,若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則依照相關法律處理。根據《物權法》第244條規定,因他人無權占有的占有物毀損、滅失的,權利人有權請求無權占有人返還補償金、賠償金或者保險金。對于除此之外的其他損失,不論過錯與否,善意的自主占有人不用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惡意的占有均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魏振瀛.侵權責任法在我國民法的地位及與民法其他部分的關系——兼與傳統民法相關問題比較[J].中國法學.2012,2.
[2]吳倬.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137.
[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第三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社,2005:179.
[4]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01.
[5]王澤鑒.民法物權[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 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王澤鑒.民法物權[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