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君
摘 要:要想提高學前教育學生的故事講述與表演綜合技能,教師就要重視課堂教學。幼兒文學課程直接關乎能否提高學前教育學生的講述表演技能,因此改革幼兒文學課程教學勢在必行。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制度幾個方面對該課程進行改革,成效明顯。
關鍵詞:幼兒文學;學前教育;課程改革
一、改革幼兒文學課程教學勢在必行
幼兒文學屬于兒童文學的組成部分,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用文字的形式創作的文學作品。幼兒文學課是需要表達快樂的,因為課程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師個人的性格需要表達快樂,上課的內容需要快樂的因子,學前教育學生今后工作的環境需要傳播快樂。因為針對的是學前幼兒,所以要求講述者要運用多種故事講述與表演的綜合技能使課程內容通俗易懂,那么如何在文學性較強的課堂上把多種講述表演技能融匯貫通,把幼兒文學的快樂更好地傳播出去,改革幼兒文學課程教學勢在必行。
二、優化幼兒文學課程教學
教學的優化從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式選擇和考核制度調整等幾個方面來完成。
(一)研究幼兒教材,突出學生主體,合理設置課程內容
為了使該課程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調整課程內容就成了該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依據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及幼兒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根據幼兒教師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儲備、課堂講述表演綜合能力、素質要求,來選取教學內容。課程內容上主要與文學作品相結合,文學作品與各地區教材課文相結合,適當進行東西方幼兒文學故事的對比教學,同時要將課內學習理論與課外延展講述表演技能結合起來。
在理論課程內容設計方面,重點抓住借鑒與繼承傳統,講述中華經典并要求學生尊重中華傳傳播文明,又要及時把教研教改成果和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引入教學,讓學生熟悉中華經典幼兒作品。這點考慮主要是根據幼兒教育大綱中要求幼兒要重視中國傳統經典,以及很多國學幼兒園的設立而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幼兒文學的基本原理、文學特征、創作主體與接受對象等文學理論知識,也要學習各類文體的文本特征、審美原則等。文學作品的內容把握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主要方式是老師課內講解和推薦、學生要提前課外搜集或課后以小組為研究單位共同完成作業,每次上課都有回課(上節課布置的作業)。老師講課占三分之一時間,學生回課占三分之一時間。剩下的三分之一課時安排學生的實踐活動,課上交流、探討、分享學生搜集、整理、創作的資料,以及運用歌舞、詩畫、音樂等多種舞臺藝術,加強故事講述與表演的突擊訓練,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實踐性,又增大了課堂容量、拓展了課程內容。
(二)加強講述表演實踐,師生共同參與
由于教學目標有了針對性、教學內容加大了實操訓練,課堂教學方式也要變為以講述表演為主。課程理論部分的內容主要由老師講授,內容要清晰,講解要精要。理論知識要系統化,讓學生了解重要的幼兒文學作家,掌握經典的幼兒文學作品,領會幼兒文學的審美特征。
(三)課堂小微格實操練習
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加強學生的實操體驗,變講授的過程為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針對幼兒的詩、寓言、童話、故事小說、散文、戲劇和電影等教學內容的特點,實操環節主要設置講讀、評寫、演和議。學生活動的流程為:根據要求小組分配工作任務、上交本人作業(作業含文本,或者實操部分)、課堂交流、學生進行討論、作業展示和教師打分。把課堂變為小微格教學訓練的模式,每次的課堂表演,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準備完成一個作品,其中包括融合美術、手工、歌舞、道具、游戲、表演和音響等綜合表現手段,力求完成一個完整的幼兒故事作品。每個同學分工合作,輪流來完成這些復雜課前準備,既能鍛煉幼教師范生的6項基本技能,又能更好地了解完成一個綜合的幼兒文學作品展示所需要的所有細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每個小組的實操展示時間不能超過7分鐘,并利用多媒體及電子設備等手段,對每次實操展示都做好視頻錄制,反復觀看,相互對比借鑒,力求精益求精。
通過這樣的實操過程,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了學前教育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興趣,如組織材料、鑒析作品、創作幼兒文學作品、語言表達、控制課堂和評價課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每次實操展示以后都要總結和整理收集的文字資料,做成共享資源包,并把一些活動過程的照片、錄像分專題進行整理。
(四)調整分值比例,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分為期中階段測評、期末考核和期末綜合評定,共3項。期中階段主要進行幼兒文學理論基礎知識的梳理和鞏固,占期評成績的30%。期末考核是實操考試,以班級為單位,完成一個童話劇作品,大概需要25分鐘左右,要求融合美術、手工、歌舞、道具、游戲和表演等綜合表現手段。在評價方式上,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實操性學習全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現以及能力的形成過程,根據分工不同及質量要求進行量化打分。期末考核分值占期評的30%。期末綜合評定主要考慮學習態度、作業質量、課堂交流等因素,實施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打分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打分,分值占期評的40%。這樣的考核安排能更好地考察學生的實踐效果,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三、幼兒文學課程改革結果分析
幼兒文學課程結束的最后一次課是師生交流課,要求每位同學都對本學期的課程進行總結,談一談個人學習過程體驗、進步的總結、不足的反思、改進的建議。學生反饋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學習興趣濃厚了,課堂管理能力提高了,由被動改為主動學習;文學知識儲備量增大了,學會了分析作品,深入作品,閱讀量大了,占有資料豐富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書面表達的能力提高了;通過幼兒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更了解幼兒,對今后的幼教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幼兒文學的全新實操改革中,雖然教師的任務量加加了很多,責任也更重了,要注意的課堂細節更多、更難了,同學們從開始也普遍認為“很累”,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師生的課程意識增強,對幼教課程及實施教學實踐改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從實際效果來看,收效明顯,甚至很多同學也希望其他類似的課程也采用這種方式。由此可見,這次幼兒文學課程改革嘗試還是成功的,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