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摘 要:延安時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在陜北工作的一段特殊時期,這段時期對中國共產黨、對黨中央,乃至對我國整體都產生了非常巨大、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國歷來對這一時期的黨政研究相當重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對群眾路線進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實踐,這使得黨中央在延安時期的工作獲得了廣泛的群眾支持,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績,甚至直接影響到了革命事業與國內形勢的發展。因此,即使是在當前這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們也依舊應當對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展開研究,這不僅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客觀、正確地認識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同時還能為我們今天的群眾工作開展提供參考和指導。文章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工作與學習經驗,首先簡單介紹了群眾路線的含義,然后分析了黨中央在延安時期的群眾路線實踐,最后探討了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對如今群眾工作的參考、指導價值。
關鍵詞:延安時期;群眾路線;實踐;價值
中央紅軍在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后,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就此開啟了黨中央在陜北工作的一段特殊時期,這段時期一共十三年,直至1948年3月23日結束。在這十三年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生活在這里、戰斗在這里,取得了無數令人矚目的工作成績,為后期的全面勝利奠定了穩固基礎。并且,在這一時期中,黨中央對群眾路線進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實踐,這為我們今天的群眾工作開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和指導。
1 群眾路線的含義
從本質上來說,群眾路線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其內容一般被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共產黨的執政中,群眾永遠處在中心位置、核心位置,這一點是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的,共產黨所做的所有工作、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能夠提高和保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黨在執政過程中的各項工作開展,是離不開群眾支持的,只有在群眾的認可與支持之下,黨的各項工作才能有效地開展,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所以,中國共產黨來源于群眾,同時又代表著群眾,而且要原原本本的回到群眾中去,不能脫離群眾,了解群眾的利益需求,將群眾團結起來,整合群眾的智慧、力量,獲得群眾的認可、支持,唯有這樣黨的工作才能真正有所成效,才能真正讓群眾滿意,保護群眾利益[1]。
“群眾路線”的首次正式提出時間是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雖然時間看起來較晚,但實際在此前很早,“群眾路線”的思想就已經被中國共產黨落實到了實踐當中。因此,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群眾路線”并不是一個新的命題,而是基于傳統和使命的不變堅守。
2 黨中央在延安時期的群眾路線實踐
延安時期,黨中央在總后方做了相當多、相當重要的工作,如召開吳起鎮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瓦窯堡會議、延安會議、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中國共產黨白區工作會議,參與了直羅鎮戰役、山城堡戰役、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組織了中共中央號召在延安開展生產運動、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延安整風運動、陜甘寧邊區擁軍優屬與擁政愛民運動、陜甘寧邊區的整黨運動等等,這些工作對于當時的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決定了后期的國內形勢,為全面勝利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不僅如此,黨中央還在各項工作當中,對群眾路線進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實踐,這使得黨中央的各項工作獲得了廣泛的群眾支持,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績[2]。
2.1 以三三制原則為基礎開展政治建設
通過對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實踐經驗總結,1940年黨中央開始更大范圍地團結社會各階級,爭取一切力量參與抗日。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中,毛澤東對我國的社會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為“兩頭小、中間大”,并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即革命需要依靠數量最大的群眾,必須要具有最為廣泛的群眾支持、群眾認可和群眾參與,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如小資產階級、具有革命意識的非無產階級等等。三三制的提出,打破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思想,使得民主政治的建設更加的具有群眾基礎,更加開放,讓更多的人直接參與到了政治建設中來,這與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政權,以及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民主政權是不同的,這讓很多原本保持中間態度的群眾產生了強烈的抗日意愿,并愿意積極投身抗日統一戰線的建設。在這個過程當中,一開始地方上的一些鄉紳富商對黨中央的局部執政還存在一些抵觸情緒,但隨著他們對三三制的了解,其態度大為轉變,表現出了強烈的革命熱情[3]。
三三制的實質性內容,是要求在參議會和政府組成人員中,共產黨員的數量占到三分之一即可,另外還需要包括三分之一的中間派,以及三分之一的非共產黨左派進步分子。可以看出,該原則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了黨中央團結群眾的誠意,同時也是黨中央對群眾路線的一個高層次實踐,其看重了群眾主體的地位和力量,將所有的群眾都視作了革命的主體。
2.2 以減租減息為基礎開展經濟建設
延安時期的開始幾年,尤其是1940年到1943年間,根據地的經濟、物質非常匱乏,這不僅僅阻礙到了黨中央的各項工作開展,而且還影響到了地方群眾的生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日軍開始執行區域占領,而非簡單的軍事進攻,這使得地方的文化、思想、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等都受到了嚴重的殖民統治,開始倒退。第二是國民政府停止向八路軍發放戰略物資和薪餉,而且展開了越來越頻繁的反共活動,在陜、甘、寧地區建立起了經濟封鎖,這使得根據地遭受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最終,在自然災害和戰斗損耗的影響下,地方的物質、經濟就變得非常匱乏,這樣的情況對于地方上的群眾和黨中央來說都是極其不利的。為此,黨中央開始了以減租減息為基礎的經濟建設,這既考慮到了群眾的利益需求,緩解了群眾的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團結了群眾,同時還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大國,全國絕大多數的人都依靠農業生產生活,在延安時期農民依然是我國為數最多的社會組成部分,是抗日的主要力量來源。黨中央以減租減息為基礎開展經濟建設,是一種對壓迫和剝削的破除,首先關注到了群眾的切身利益,重點在于解決群眾的生活問題,這得到了群眾的極大支持,激發出了群眾抗戰的熱情和積極性。如“二五減租”“一分利息”“五一減息”“二五減租”“半分減息”等,均是這一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措施。
2.3 以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為基礎開展文化建設
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了首次大規模整風運動,此次整風運動對黨內、外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延安文藝座談會屬于延安整風運動的一個構成部分,從本質上來講,其屬于對文化的整頓,此次座談會確定了服務于大眾、服務于工農兵的文化建設方向,可以說是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建設新時代的一個開端。
延安文藝座談會肯定了無產階級文化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重要作用。當時全國的很多愛國文藝人士都趕赴延安,通過各種形式的文藝創作,如戲劇、音樂、舞蹈等,表達了對無產階級文化的贊美,歌頌了民族的團結以及共產黨、紅軍一心為人民的奉獻精神,同時號召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革命。當時,毛澤東親自與很多文藝界人士寫信來往,交換意見,并約見了劉白羽、歐陽山、周文、蕭三、羅烽等人,了解他們對文化建設的看法,極大尊重了普通群眾的意見,廣泛吸收了人民群眾的意愿和想法,將文化建設落實到了群眾路線上來,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化建設具有廣泛的群眾支持,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和喜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指導下,當時很多的文藝工作者走下了書桌,去到了一線基層的生活、生產當中,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真實的了解到了基層群眾的生活、勞動情況。并以此為背景,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如《夫妻識字》《白毛女》《兄妹開荒》《小二黑結婚》等,在當時乃至當前都流傳甚廣,其真實還原了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體現出了群眾在文化建設當中的主體、核心地位,這賦予了這些文藝作品難以超越的人性光輝和藝術高度[4]。
2.4 以延安整風運動為基礎開展黨風建設
延安整風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整風運動,此次整風運動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從行為上來看,這其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次自我教育活動,旨在整頓文風、黨風、學風。
這一次的整風運動針對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左、右傾錯誤思想和宗派主義以及主觀主義,這些問題是黨在之前尚沒有總結、分析和認真對待過的,第二個是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較低的問題,有脫離群眾的嫌疑和苗頭。當時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較為嚴重,在各項工作的開展上較為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革命事業的路線就很難保持完全的正確,同時還會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對無產階級政黨的支持,有礙于對群眾的團結和統一[5]。當時,毛澤東提出,要想始終保持我黨的無產階級政黨屬性,就必須要開展整風運動,克服教條主義思想,否則就會失去群眾基礎。最終,在這一次的整風運動之下,黨內成員的思想、素質大幅度提升,行為顯著改善,群眾對于黨的擁護更加穩固、可靠,
3 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對如今群眾工作的參考、指導
3.1 隨時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從群眾中來”表明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魚水”的關系,更是“血肉”的關系,黨和群眾本身就是一體,二者不可分割。從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情況來看,不論在什么樣的時刻下,也不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中,我們都必須要隨時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特別是在一些危急、關鍵的時刻,只有將人民群眾聯系起來、團結起來,才能取得成功和勝利[6]。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新的歷史時期和國內、外形勢之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步入了決勝階段,所以我們更需要隨時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確保黨的各項工作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可、參與、配合,在黨和群眾的團結努力之下,才能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
3.2 將群眾路線真正地落到實處
群眾路線并非是一句口號,真正的將群眾路線落到實處才能體現出其價值。延安時期,黨中央的各項工作難度都是非常大的,有時候一項看似非常簡單的工作,都可能會受到無數的阻礙,但是當時共產黨卻沒有以任何理由為借口,忽視群眾的主體地位,而是始終將群眾放在了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凡事以群眾的角度出發進行考量。任何的政策、措施,都無不體現著共產黨對群眾的關心、愛護與尊重,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黨中央雖然只是在局部地區執政,但是卻得到了相當廣泛的群眾支持[7]。
在今天,我們更要將群眾路線真正的落到實處,少喊口號,多干實事,多干有利于群眾切身利益的事,讓群眾感受到他們在共產黨心中的地位,這樣他們才會在當前的新時期下,一如既往的支持共產黨、擁護共產黨,與共產黨團結、努力,將國家、社會、民族建設得更好。
3.3 始終堅持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群眾路線的踐行,要求對群眾的真實生活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因為只有在真正了解群眾的基礎上,各項工作的開展才能圍繞群眾需求,讓群眾滿意。
延安時期,黨和群眾之間可以說是“零距離”,所以群眾的一切情況黨都了解,這為黨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準確的參考和依據。在今天,我們必須要始終堅持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要真正深入基層群眾當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了解他們的所盼、所急、所憂、所怨,這樣才能采取正確的工作措施,使各項工作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滿意。
3.4 發揮出人民群眾的監督主體作用
延安時期,黨中央非常重視普通群眾對工作的參與,不論是中間派、共產黨員還是非共產黨左派進步分子,都可以地位均等地參與到參議會和政府工作中來,這一方面是為了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發揮群眾的監督主體作用,對黨的工作進行監督和約束。
在今天,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堅持這樣的做法,將群眾納入到監督體系中來,如建立公眾信息平臺,將政府決議、重大事項如實公布于眾,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并積極采納群眾的意見,在繼承黨在延安時期群眾路線的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拓寬工作思路,不斷探索群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8]。
4 結語
延安時期是黨中央在陜北工作的一段特殊時期,這段時期的生活、工作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卻和群眾真正的打成了一片,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支持和擁護,尤其是這一時期的群眾路線實踐,對于我們今天的各項工作開展來說,仍具有極大的參考、指導價值,值得我們加強研究、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建華.群眾路線是如何煉成的——基于陜甘寧邊區征糧動員的觀察視角[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29-40.
[2]佚名.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延安精神的重要論述[J].奮斗,2017(21):60-62.
[3]陳燕.延安時期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范建構——以延安整風運動為視角[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7(03):82-88.
[4]付亞清.毛澤東思想對當今做好群眾工作的啟示——以延安時期關于群眾路線的論述為例[J].知與行,2017(03):32-35.
[5]趙浩政,劉常春.“延安整風”的經驗對新時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歷史啟示[J].黑河學刊,2016(06):111-113.
[6]郝琦,張志強.作風建設:從形成“三大作風”到培育“三嚴三實”的新作風[J].臨沂大學學報,2016(04):1-6.
[7]王玉萍,宋煒.延安時期群眾路線在社會教育中的創造性運用[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02):91-95.
[8]陳松友.延安整風對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導向[J].社會科學家,2014(1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