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本文分析了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缺陷和弊端,闡述了學前教育而極端進行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途徑和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語言能力;培養
一、幼兒語言能力培養在學前教育之中的意義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一個人溝通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心理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幼兒階段是發展語言能力的核心時期,是提升語言素養的關鍵環節。學前教育應當將語言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內容。
(一)語言能力是提升幼兒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
語言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幼兒認知能力提升的過程。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語言之中的一個符號一般都指代一個指定的事物,幼兒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汲取大量的語言材料和針對性的指定關系,為汲取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幼兒語言學習的階段也是幼兒學習知識、接觸世界的階段。在語言教育的過程中,幼兒漸漸能夠形成將所了解的事物、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語言表述出來的能力。在用語言表達事物特點的過程中,幼兒將加深對生活、對事物的了解和把握。
(二)語言能力的培養能夠促使幼兒語言得到充分發展
學前教育之所以將語言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學前教育在一個人語言能力形成的過程中至關重要,語言能力的培養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否則幼兒的語言難以得到健康和全面的發展。學前教育之中,幼兒的閱讀能力和交往能力會得到大幅度提升,語言能力會得到充分挖掘。
(三)語言能力的培養能夠提升幼兒的智力水平
作為學習工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能夠在協助幼兒智力增長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幼兒智力水平提升和幼兒語言教育是相伴相生、相互促進的。在語言教育過程中,幼兒同時可以吸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這是幼兒階段不可替代的信息獲取途徑。所以,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在幼兒智力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學前階段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缺陷和問題
第一,缺乏目標性。部分學前教育教師對語言能力培養的本質認識不充分,將語言教育目標簡化為幼兒的識字能力,這樣將將語言能力的培養人為地割裂開來,使得幼兒僅僅具備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卻處于停滯狀態。
第二,缺乏創造性。學前教育工作者往往不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有機統一在一起,對語言自身的多元性和通運行認識也不夠深刻。在課堂教學中,僅僅能夠依據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計劃開展教學,而在課堂之中出現不可預料的情況時,他們往往難以有效應對,因勢利導能力較差,導致課堂預期語言教學效果難以實現。學前教育要提升語言教學效果,就必須在備課的過程中融入創新因素和創新點,讓學前兒童能夠得到與其年齡階段、心理特征相符的語言教育。
第三,教學形式小學化。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大部分學前教育單位在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安排上存在明顯的小學化傾向。教師在課堂之中只是枯燥地進行知識傳授,很少關注孩子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導致幼兒的語言能力不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部分教師單純地借鑒小學教師的授課形式,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嚴重,教學缺少創造性、呈現出明顯的陳舊性,導致幼兒理解和吸收知識存在嚴重困難。
三、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創建良好的應答環境
學前教育機構要最大限度地在教育空間內配置色彩墻壁,通過多元化教學要素來引導幼兒開展對話。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和欲望能夠在豐富的教育空間之下得到激發,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元素對幼兒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學前教育教師需要通過引導來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應答環境,讓幼兒在良好的溝通氛圍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語言能力。
(二)強化教師和幼兒之間的溝通
教師要和幼兒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在交往之中積極地聽取幼兒的意見和想法。溝通和交流的過程本身也是提升幼兒語言表達的一種有效形式。學前教師要采取鼓勵、鼓舞和表揚的態度來激發幼兒的溝通積極性。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幼兒所采取的語言,不要在幼兒回答問題之前給出答案,而是要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和探索,使得討論和交流得到深化。教師可以將幼兒劃分為幾個小組,讓其從小就接觸到小組學習的樂趣,并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中感受到溝通的魅力。
(三)重視對幼兒的語言規范
幼兒是人類語言發展最為重要的時期,學前教育教師要意識到自身在幼兒語言培養之中的重要職責,強化對幼兒的語言規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幼兒感受語言的靈動性,增強其對幼兒的禮節性。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不能讓幼兒被動地去聽教師講什么,而是要引導幼兒在聽完故事之后進行復述和復講,以此來規范幼兒語言表達。除此之外,豐富的游戲活動也能夠將語言能力的提升蘊藏在喜聞樂見的娛樂活之中,使得幼語言能力活動廣泛提升。
(四)規范幼兒發音方式
語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直接關系,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語言思維的形成。受到成長環境、地域空間的影響,學前教育的幼兒在發音和吐字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規范性,這種不規范性會直接影響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規范孩子的語言發音,在教學過程中堅決使用普通話,逐步地規范幼兒的發音和吐字。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更多地使用積極向上的詞匯,指導孩子與人進行主動、向上的溝通。對于孩子天馬行空的語言和句子,教師要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問題,盡量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孩子進行溝通,并逐漸引導孩子們朝著規范化語言使用的道路上行走,使其語言思維意識得到提升和培養。
四、結語
語言表達能力對幼兒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關系到幼兒個性的成長和性格的成長。所以在幼兒時期提升幼兒語言能力非常關鍵。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往往要在實踐之中才能讓得到提升,學前教育教師要結合幼兒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制定針對性幼兒語言能力培養計劃,使得幼兒語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胡錦,王青蘭.淺談家庭教育在學前兒童語言及言語發展中的重要性[J].亞太教育,2016,(16):5.
[2]霏魯熱·普拉提.幼兒文學對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的運用初探[J].語文建設,2016,(06):5-6.
[3]尹秀花.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分析[J].亞太教育,2015,(24):1.
[4]周洪波.學前教育中的語言教育重要性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