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國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對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學術諸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學術界對章太炎思想中的哲學、政治及學術思想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多樣的研究,呈現出由淺入深及多樣化的趨勢,取得了諸多成果。本文則主要選取章太炎政治思想的一些研究成果作一些總結,力圖對章太炎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脈絡做一個較為清晰的梳理。
關鍵詞: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綜述
章太炎先生,原名炳鱗,字枚叔。一生經歷了戊戌維新改良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兩個歷史時期,走過曲折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在民族危亡之時,毅然走出書齋,投身到社會的進步潮流中,將自己的一生和國家緊密聯系起來。本文主要通過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時間脈絡、具體政治思想的內容研究、章太炎政治思想的評價研究這三個方面的論述來完成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綜述。
一、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時間脈絡
1949年以前,專門研究章太炎的文章可謂鳳毛麟角,而這些不多的研究還主要集中于章太炎的學術成就,一般是在研究其他專題的過程中兼及于此,并沒有深入和全面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因此這一階段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幾乎沒有。
1949年以后,學術界開始陸續發表對章太炎的研究文章。5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影響,對章太炎思想的研究集中在討論他的政治思想及階級屬性。1961年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上,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爭論達到一個高峰,學者們表達了不同觀點。金沖及、胡繩武根據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剖析,認為他是站在農村小生產者的立場上的;以蔡尚思、羅耀九為代表的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章太炎是屬于地主階級反滿派的;而馮友蘭、趙金鈺等人則認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時期主要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
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對章太炎思想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潮,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研究的專著和論文。例如:《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太炎生平與思想研究》、《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太炎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選》等。在這其中,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成果進一步豐碩。例如:《章太炎政論選集》,所錄以章太炎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后至1936年逝世前的政論為主,兼及帶有政治主張的演說辭、宣言、通電、啟事、書札、詩文、傳記等,為研究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提供了基本資料;除此之外還有《章太炎政論選集》、《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等等。到90年代,學界對于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其政治思想的具體側面,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就。
20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今,這期間學術類專著的出版比較多,內容集中在哲學、佛學、國學三方面。例如:《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學思想研究》、《章太炎講國學》、《章太炎個性道德哲學研究》等。相對于上一階段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本階段對其革命經歷及思想提得很少。
總體來說,學術界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隨時間的變化呈現出以下特點:
1.由重點放在對其生平軼事與學術論著的收集和整理轉變為對章氏思想的理解性論述;
2.由側重于章氏的民主政治思想、經學以及史學方面的研究轉變為對其史學、國學、佛學、哲學的研究;
3.由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出現轉變為專門性的論著。
二、章太炎政治思想具體內容研究綜述
針對第一部分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時間脈絡的整理,可以得出:建國后到九十年代末是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黃金階段,在這一階段,學者們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為: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學者們爭論的主要是章太炎政治思想的階級屬性問題。80年代后,有學者繼續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認為辛亥革命時期的章太炎是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90年代,學界集中于研究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具體側面,比如變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以及國家、地方政權的學說、民族主義思想。
(一)對章太炎政治思想階級屬性問題的研究
1.章太炎是農村小生產者的政治代表
新中國成立后至六十年代中期,史學界集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探討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及其階級屬性,特別是在1961年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上,章太炎被作為重點,不同看法之間展開了爭鳴。以金沖及、胡繩武為代表,認為章太炎的思想反映了農民小生產者的利益。他們從剖析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入手,論證其階級屬性,認為辛亥革命時期章太炎突出的政治主張是抨擊封建等級制度和批判資本主義的代議制度,主張限制政府的權力,采取各種措施保證平民應享的權益,因而只能說他是站在農村小生產者----農民群眾的立場上,成為他們的政治代表。
2.章太炎是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
除了認為章太炎是農村小生產者的政治代表外,史學界還認為章太炎是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對此,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經濟、社會理想這三方面。政治上,章太炎對中國實行議會制持偏激的否定態度,稱議會是‘高貨兼并之家”所控制的機構;主張憲法由通曉法律的知識分子制定,以避免國家大權為大資產階級所把持。在經濟上,章太炎著眼于保護小資產階級的利益,限制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剝削。在社會理想上,章太炎在《社會通診商兌》一文中將幸福社會描繪為一個工作自由、經商自畝、耕種自由、以個體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小資產者的社會。
3.章太炎是地主階級反滿派
建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史學界一直認為章太炎是地主階級反滿派。有的學者甚至武斷地認為,章太炎從事革命活動專門提倡單調的“種族革命論,而極少宣傳民主革命的理論”。文革之后,學術界對章太炎的反滿問題有了新的認識:李時岳認為章太炎的“種族革命論”雖然反滿,但傾向于近代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性質。陶緒和沈雨梧對章太炎的反滿問題作了系統的研究,一致認為他的反滿言論有一個逐漸糾正、補充、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能以他早期的一些反滿言論來定性為種族復仇主義者,他在后期能從排滿出發,逐步把視野擴大到整個亞洲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聯合斗爭之中,反映了他民族主義思想認識的提高。
4.章太炎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
章太炎很少有民主主義思想,常以保守“國粹”自居,反對歐美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觀念。以馮友蘭、趙金飪為代表,認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時期主要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馮友蘭在《章太炎在<民報>時期的哲學思想》一文中指出,章炳麟在當時作為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先進分子,開始向美、法資產階級革命尋找自己的理想,為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經濟要求和政治需要服務。趙金鈕在《論章炳麟的政治思想》一文中提出,章炳麟在辛亥革命醞釀時期主要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的思想體系中雖然也包含封建主義因素,但是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所占的比重最大,對社會的影響也最顯著。
(二)對章太炎具體政治思想的研究
1.變法思想
長期以來,史學界把戊戌時期章太炎的變法思想僅當作康有為思想的一個翻版來看待,李澤厚在《剖析章太炎》中就有所體現,后來朱琳、韓偉利還專門撰文,認為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在戊戌時期基本上是從屬于康、梁等改革派的。王玉華針對這種情況,在《戊戌變法時期章太炎變法思想評議》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從三個方面論證了章太炎變法思想的特點:認為章在戊戌時期的變法思想是介于維新派和頑固派之間的,獨具特色,而且章氏在這一時期的變法思想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對中國政治進行思考的思路,章太炎在辛亥時期的政治思想是直接承繼他在戊戌時期的思想而來,其內在精神是一致的。
2.民主共和思想
關于章太炎的實現民主共和、建立國家政權的思想,學者們的觀點基本相同,大都認為他根據中國歷史發展自身的特點,反對照搬西方的代議制度,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張,但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還存有爭議。王瑞、田立認為章太炎在建立民主共和的國家政治體制方面,設想了四權分立的共和政體。而王玉華認為,章太炎主張根據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創設的有別于西方諸國的“第三種”共和政體,是以五權分立與制衡為其運作形式,以“損上益下”、“抑強輔微”為其內在精神,充滿了濃厚的“民粹主義”色彩。尹正萍在《章太炎國家政權思想論》中認為章太炎首先提出的是建立四權分立的政體,后來是受孫中山的影響,提出了五權分立的原則。
3.國家學說和地方政治思想
針對這一點,姜義華和王玉華對章太炎的國家學說和地方政治思想進行了研究。二者共同認為章氏的思想經歷了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有很大的起伏性,姜義華認為章太炎的國家學說傾向于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學說,而王玉華認為章太炎在援引西方憲政思想的同時,注重對傳統的因襲,強調政治運作的效率與政治秩序的穩定,所以他的思想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不斷徘徊,有濃厚的多變色彩。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章太炎國家學說以否定代議制為起點,以消滅國家進入“五無”境界作為終極目標,以民選總統、四權分立、臨時集議為創建國家的現實方向,雖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它把矛頭指向封建專制,傳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以其愛國性和創造性奠定了章太炎作為近代國家學說史上杰出思想家的地位。
4.民族主義之“排滿”思想
對于辛亥革命時期章太炎的民族主義思想,過去一般認定,其內涵是“排滿復漢”,目標是顛覆清政府,帶有狹隘的大漢族主義色彩,盡管在辛亥前后有所變化,但終未跳出“種族主義”的框框。有的論者對此提出商榷,認為章太炎的民族主義在辛亥革命前雖具“排滿”的傾向,但這并不是基于傳統的“夷夏之辨”,而是出于對清軍入關的屠城掠地的痛恨,形為“反滿,實為反封;辛亥革命后,他的民族主義由反滿轉為反對投降賣國,反對君主專制,反對民族壓迫,這些不盡相同的內涵聯系起來,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至于章太炎民族主義思想形成的時間,有的論者認為:1897—1900年間,章氏雖有變法改制言論,但已提出“光復”、“逐滿”,其民族主義思想淵源于《春秋》“夷夏之辨嚴于君臣”的大義,萌發于對亡明痛史的潛研過程,至第二次東渡日本前已完成反清立場轉變。有的論者則認為:在1897—1900年間章的民族主義尚未具“排滿”的內容,只是在變法失敗的刺激和義和團運動的推動下,并經歷1899年至1901年兩次東渡日本才逐步確立了其排滿的立場。
三、章太炎政治思想評價研究概述
章太炎是近代中國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和經學家,他對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學術諸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史學界對他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思想評價到總體綜合分析的過程。迄今為止,這一研究過程仍在繼續發展。由于章太炎本身及其所處時代的復雜性,更由于論者所持的評價尺度和探源溯流的途徑不盡相同,因此,對章太炎的歷史評價自然也就褒貶不一,臧否相悖。現將研究結果做以下論述。
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對其晚年政治思想的評價上,而其晚年的政治思想,學術界一向忽視,甚至全盤否定。這主要是針對章太炎在晚年時所主張的“聯省自治”,參與反共。魯迅先生說他這是政治上倒退,思想上頹唐,學術上僵化的表現。對于這一點,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學者認為魯迅先生稱章氏是“退居于寧靜的學者”是有充分史實根據的,即便在當今這種認識還是可取的;另一種意見則不同意這種長久以來流行的關于章太炎晚年思想“倒退頹唐”說,提出“經世濟民”說。他們認為:“聯省自治”是當時眾多學者的公意,并非章氏首倡,由個人性格和處境決定,受赤俄搞外蒙“獨立”的刺激,在軍閥包圍和拉攏下,章屢言“反赤”,但他并不反對把共產主義作為學理加以研究;其晚年論學基于中國病因和對道德文化的認識,并未偏離早期救治時弊的學術宗旨,他關心國家政治,憎恨蔣介石,探求經世濟民之道。
總之,這些學者認為晚年章太炎雖不如辛亥革命時生氣勃勃,但也決不是個“退居于寧靜的學者”,魯迅回憶太炎先生的文章,是魯迅逝世前一周寫的,有些評語可能缺乏斟酌。除此之外有的學者還提出“讀經治史,保存國性”說 ,認為章太炎晚年未必陷入思想上頹唐,學術上僵化的境地;他主張讀經,是由于相信中國的病因在于道德文化,希望通過讀經治史,保存國粹;他晚年所論述的唐代為何輕經學又用經學的矛盾,宋儒重禮教而明儒不講禮教的差異,以及從學派和學說的角度對國學發展歷史的考察,都是他中年以前沒有說過或語焉不詳的新見解。
綜上所述,這些年來對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不僅成果數量多,而且在多個領域都出現不少有創新意義的研究,使章太炎的歷史面目得以越來越清晰。但同時還存在一些尚待發展充實的環節,雖然對他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圍大大拓展了,但對這些思想側面的研究深度還有待于加強;另外,對章太炎晚期政治思想的特征、表現及定性定位問題的研究也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我們期待著對章太炎的研究能夠獲得突破,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林慶元.章太炎是小資產階級[ J].歷史研究, 1985,(4).
[2]朱琳,韓偉利.略論章太炎1900-1908年這一時期的思想[J].青海師專學報, 2003, (2).
[3]王玉華.戊戌變法時期章太炎變法思想評議[J].江蘇社會科學, 1997, (1).
[4]王瑞,田立.試論章太炎民主共和的直接民權思想[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學報, 1995, (2).
[5]王玉華.章太炎共和思想論[ 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2, (3).
[6]尹正萍.章太炎國家政權思想論[ J].浙江學刊, 2002,(5).
[7]姜義華.論章太炎的國家學說及從政實踐[J].天津社會科學, 1994, (5).
[8]王玉華.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論[J].歷史檔案, 1999,(2).
[9]陶緒.章太炎的早期民族觀[ J].湘潭大學學報, 1995,(6).
[10]陶緒.論章太炎在同盟會成立后的民族主義思想[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 1996, (1).
[11]沈雨梧.章太炎反滿反帝思想新論[J].浙江師大學報,2001, (6).
作者簡介:姚夢(1995.3- ),女,漢族,籍貫:山西運城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