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龍 王勇
【摘 要】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轉化和應用,具體表現為: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渠道;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限制;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化元素資源潛在的社會價值;創新性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創造經濟價值;引發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與人的關系的重新思考;促進民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真正回歸生活。
【關鍵詞】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6-0237-01
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一)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渠道。高冷的非遺項目只有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在讓受眾增長見識的同時,增強受眾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才能迅速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數字化在這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它利用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電通信、衛星等容易傳播信息的渠道,并依托電腦、手機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終端來提供和傳播信息,能夠集完整性、跨時空性、綜合性等各種優勢于一身,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渠道。
(二)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限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 因而具有地域性。”①將數字化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過程中,能夠使得不同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限制進一步被打破,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進一步交流,保證文化傳播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
(三)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不能只是把它看成與我們當下生活割裂的歷史。”②利用數字影像藝術,可以將歷史再現出來,將某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上的產生、應用、發展、變遷等過程通過數字影像展現出來,向受眾再現不同時代的人們在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下的生活方式和狀態,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文化背景。
(四)吸引受眾注意力,激發參與意識。借助數字化的強大功能,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動”起來,能夠拓展受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欣賞能力和想象力。通過趣味性的提升、參與性的加強,反復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可以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受眾中逐漸具有較高的接受度。數字化運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不但為受眾提供了重新詮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而且能夠激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使更多的人主動加入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行列當中。
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轉化
(一)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化元素資源潛在的社會價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元素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對于良好社風民俗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傳統道德精神以全新的視角呈現出來,并且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斷擴大傳播范圍,更好地使受眾在不斷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汲取傳統文化的正能量,更好地促進當代人價值觀念的重構。
(二)創新性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創造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化,為文化遺產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提供了途徑。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元素資源,并通過從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充分汲取豐富的營養,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巧妙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元素融入文化產品中,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產生經濟效益的良好機遇。
三、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
(一)引發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與人的關系的重新思考。數字化通過參與式體驗,改變了藝術與受眾的關系,并通過這一系列的創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它具有文化意義上的設計產品,承載著藝術形式、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③將其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能夠使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與人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將原本高高在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放到一個能與生活和諧對接的位置上,剝開其虛浮的外表,照見它最本質的屬性,回歸它的本來面貌。
(二)促進民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真正回歸生活。經過數字化的推廣和傳承之后,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擁有了更多的受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它們、學習它們,并最終應用它們,從一開始的極少數人傳承,到逐漸有更多的人掌握,從最初的作為藝術被欣賞,到逐漸回歸生活為人們所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回到它最初的位置上,真正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
注釋:
①張曉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空間形式與傳播方式研究——以無錫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心展示館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5,(24):19.
②李維.消失的邊界——嶺南非物質文化專題展中的新媒體藝術演繹[J].美術學報,2013,(04):91.
③劉佳. 新媒體藝術:非遺傳播的新手段[N].中國文化報,2017-04-16(007).
參考文獻:
[1]廖丹.東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播方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6):17-18.
[2]楊璇.數字化語境中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J].藝術評論,2010,(07):95-97+94.
[3]劉佳. 數字化:非遺傳播的新手段[N]. 中國文化報,2017-04-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