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珍
【摘要】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引入學具等動手操作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動手能力、促進教學效率提高,這些方式及其效果已得到學校和教師的認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在此基礎上多方面探索提高學生課堂操作能力的方式,以期推進低年級數學教學更加科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 動手操作 策略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132-01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制作學具,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點已經是一種為教師和學生所認可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的確可以讓學生保持良好的課堂狀態和學習積極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教師為此準備了生動、豐富的教案,也準備了新穎的教具,及充足的操作時間,但效果并不理想。可見,教師通過學具的實操來加強學習效果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一定要進行合理安排和引導,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小學低年級課堂操作能力。本文試就此做出一些探究,以期與同行共同學習、互促進步。
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引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數學知識有著抽象性和概括性,由于尚處于形象思維,不容易理解,導致在學習數學時有一定困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時,如能借助一些動手操作的教學活動。比如二年級長度單位章節,教師在講解厘米等長度單位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動手用尺子量具體物體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創新能力
可見多動手操作,大膽地去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從被動為主動,如講解1-20以內的加法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不同顏色的小花,通過擺成相對應的數字,并且不斷進行新的組合,直觀地認識不同的數值。通過這種方式,會大大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領會知識的更新與銜接,使其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空間思維
如,學習線與角、圖形中的旋轉,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通過這樣一個動手的過程,不斷觀察與感受,加之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到規律得到結論。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得出的概念、公式,既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又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學效率。
可見,教師要重視并通過引入學具,以及其它方式引導學生動起來,由傳統教學中以聽、看的被動吸收為主到親自動手參與到數學教學中。
三、采用多種課堂動手操作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一)圍繞教材知識點,根據學生喜好選用及引入學具輔助教學
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關于教學所用的學具,可以由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購買或制作對學生有吸引力又符合教學需求的學具,也可由教師指導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學具,如:用做計量工具的小木棒、用彩紙剪成三角、繪畫小卡片等圖形等。在學生使用或制作學具的過程,是一種吸收知識的過程,同時本身就是對其操作能力的一種培養。但在學具制作與操作使用時要注意的是,動手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要有利于揭示教材相關知識點的基本特征及內在聯系。也就是,學生要明確知道自己在動手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如,乘法口訣章節的學習,可提前要求學生用舊紙卡制作大、小兩個圓,并分別把兩個圓6等分,將1-6的數字寫在兩個圓相應的位置,最后用牙簽將兩個圓固定在一起。在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將一個圓轉動,再觀察兩個對齊的數相乘的積,每轉動一格,可得出6個數字,再轉一圈,又可得出6道不同的乘法算式,使學生結合自己制作學具的過程,又在游戲中直觀地學習了乘法口訣。
(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學具
凡教學中需要的學具,盡可能由學生制作,通過不斷的觀察、思考和調整,直到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學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高,更重要的是會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知識點的認知。同時,在課堂上使用自己制作的學具,會大大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操作興趣。《平面圖形面積》時,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平面圖形,想辦法將圖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從中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自主探究發現了面積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結合課堂實際需要合理安排實操內容和步驟,不能為了動手操作而操作
課堂教學中是否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內容,要依據課程難易程度而定。知識點簡單易于理解的,不必安排動手操作,否則就會降低學生對操作環節的吸引力,無謂地浪費時間。如乘法內容章節,當學生已經掌握了六以內的乘法口訣后,他就已經領會了乘法口訣的定義及形成過程,這時再讓學生借助學具并動手操作,就沒有實際意義。
(四)對于領會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其親手操作
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學生表現的差異化,接受能力好的學生會很快進入教學情境,對于那些領悟能力弱的學生,教師既不可包辦代替,取消了學生的操作動手機會,更不能聽之任之,放任不管。一定要耐心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操作,過程中可給予其必要的提示,為其留下思考的自由空間。如,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一百八十度章節的學習,對于難以理解的學生,教師可嘗試引導其把學具三角形的三個角撕下來,再將其拼接在一起,這種方法可以直觀明了地印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原理,會使學生對這一數學原理留下深刻記憶。
(五)操作活動要結合知識點內在的關聯并清晰地傳遞給學生
無論是學具制作,還是教學實操,都是為輔助教學服務的,如果操作與教學知識點沒有關聯或思路不明確的,教師要及時給予糾正,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在操作中得以提升,否則會誤導學生學習。如,“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章節,在教學過程中要印證這一知識點,就需要指導學生用直尺去測量距離以證明其正確性。課堂上的各種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更有助于其解決實際問題。
動手操作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式,需要教師在實踐中高度重視,不斷總結提升及探索新的方法,推進教學水平提升和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此,學校和社會要為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并就此做好與學生的溝通,在聽取其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學生課堂操作模式,為更多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增長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衛星.《如何讓學生的數學操作活動更有效》.小學數學教與學,2010,(5)
[2]陳健.《由兩種異化現象談引領學生有效動手操作》.小學數學教與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