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豐
摘要: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缺乏實踐和探究的機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是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核心,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 營造和諧共振的課堂氛圍,提供自主學習環境
課堂不是老師展示才能的舞臺,而是師生互動的平臺。理想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營造的,教師能夠用激情燃燒學生,同時也會被學生踴躍參與的熱情所感染,從而能夠更加自主、自由的發揮,使課堂充滿一種民主、和諧、融洽自由的氣氛。只有營造和諧共振的課堂,才能提供自主創新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書對“雜然相許”的注解是:“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雜然,紛紛。許,贊同。”在教學新課時,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認為理解為“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但這時,不便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便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語氣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開始就毫無異議?全家人是否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此時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們紛紛發言:愚公之妻與智臾語氣不同,一個關切一個嘲諷;愚公家庭人口多,發表意見的人也多,況且愚公的妻子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紛紛同意并不等于異口同聲地同意,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書中的解釋不合理,“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這樣,學生學會了批判地接受知識,在問題探究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給學生一個自由開放的課堂平臺,激發自主學習熱情
教師在課堂上不應只是個傳授者,而要做個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根據明確的目標導向,更要善于創設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更多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中,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在開展小組合作時,我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組合,指定組長負責本組學習討論活動的開展,發揮“小能手”作用。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名成員先后分別匯報發言,也可以先由組長主要發言,整理他成員補充。這樣,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更多了。
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知識在不斷更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見,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能掌握一些學習的基本方法,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知道運用已有的條件去尋找解決問題、認識新事物、產生積極聯想的途徑,這是教給他們的一個發展受用的財富。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多少;教師能指出一條路,學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識;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地去實踐運用。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有很多。如:主動學習,援疑質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大膽提問,雖然有時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出乎老師意料之外,但也沒有小看老師,老師想辦法回答他們反而高興,也促進老師學習。記得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文中有一句話“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意思是說:桃花源內的人的衣著都像外面的人。有的同學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遂與外人間隔,不復出焉。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從來到這里就沒有出去過,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有很大的變化,他們不應該知道,那么他們的衣服怎么與外面一樣呢?還有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詩》與此處有關的內容也不一樣。當時一聽,我也蒙了,后來我就與學生一起查資料,看誰的理解更恰當,這樣學生的興趣特別高,收獲也很大,也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交給他們具體的學習方法,如:字詞學習的方法、語言積累與運用的方法、閱讀的方法:或聯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內容,或用肢體動作演示理解,或動手實踐等等。
總之,“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發展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只有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應當把愛心獻予學生,把讀書、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方法傳于學生,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能“自讀自悟”的最佳境界。讓自主學習成為課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黃衛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N].現代教育報-教師周刊,200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