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鳳
摘要:在新時期,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一個熱點話題,它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也是民族精神價值內蘊的重要體現。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農村初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仍有很大空缺。筆者在通過綜合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尋找理論支撐的基礎下,分析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并提出開展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農村初中;教育策略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發展繁榮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主題。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支撐”,它是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成為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根”和“魂”。然而,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初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的逐漸呈現出如吉登斯所說的不斷“撤離”的趨勢,在文化格局中日益處于不利地位。
因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域下,如何有效地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傳承傳統文化價值,成為農村初中德育中的核心問題。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教育界越來越關注傳統文化,涌現出一大批傳統文化與教育相結合的學術研究。在劉新科主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中,論述了包括傳統倫理取向與德育、傳統思維方式與教學、傳統養生理論與體育、傳統審美觀念與美育的幾對關系。焦玉萍老師和王亮老師探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耿洪濤論述了在青少年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盛亞丹在《中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從學科教學活動、課外實踐活動、校園環境建設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中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在國外,許多國家也十分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韓國,許多學校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姜英敏(2014)指出,韓國有關德育的課程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重點設置,內容囊括忠孝兩全的品質、自立自主的民族主義精神、日常生活的禮儀等。在日本,《學習指導要領》(2009)規定各學科教材滲透傳統文化。在英國,尤為重視以紳士遺風為特征的傳統文化,洛克關于培養紳士的教育反思為英國的學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雖然國內外關于傳統文化與教育的關系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但是對于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農村初中而言,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研究寥若星辰。
二、研究價值
(一)現實意義。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載體,校園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成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道德建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吸收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等優秀傳統道德準則。中華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辭 )。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親力親為、躬行踐履的精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有助于學生的團結榮譽感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對構建鍥而不舍、團結友愛的校園文化有推動作用。
良好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氛圍的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情操、規范青少年的行為,使青少年在無形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依托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校園文化的建設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本論文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校園文化的建設有機結合,有利于鋪染校園文化底色,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二)理論價值。
本課題豐富和完善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和途徑,為探索農村初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特色模式添磚加瓦。同時,有利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對于學校校本課程而言,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的知識體系。
三、農村初中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策略
首先,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應體現在課程上。學校可將《論語》、《道德經》及《春秋》等經典融入校本課程中。課程的學習,需要教師要提前做好備課。對學生的學習做輔助。例如在《論語》的學習中,可以輔助故事背景、情感朗讀、角色扮演等手段,讓學生將課本上的內容和人物,讀活、讀懂,從而提升個人思想素養。同時,開展剪紙、京劇、黃梅戲、武術等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在不僅能聽得懂看得懂傳統藝術,還能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無窮不盡的魅力。
其次,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應體現在活動中。學校應該從多角度組織各種課外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積極性。在臨近傳統節日時,可開展相關的活動,例如,春節舉行剪窗花、寫對聯大賽,元宵節舉行猜燈謎大賽,重陽節舉行登高遠足活動等。此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應鼓勵學生們利用寒暑假,多到一些傳統文化的發源地走走看看,將書本的知識運到生活、學習中。
最后,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應體現在制度上。制度文化是指在學校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具體體現出來的學校管理的獨特風格,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在學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禮儀上,都可以加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每學期的開學典禮上,可以增加拜孔子禮。又如,在日常的禮儀中,將“老師好”改為“先生好”。再如,學校的每一條標語,使用文言文擬寫。文化約束人,文化造就人,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管理制度,既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要切合學校的實際,具有校本化的特征。
四、總結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積淀,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許多啟迪。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對青少年的成長、校園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承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以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引領青少年成長。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習得與領悟中積極主動的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逐漸具備優良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第二,以良好的班級文化促進農村初中文化建設的順利實施。班級是學校的組織,學生是學校的細胞,良好的班級文化和學生優秀的品質,對于學校文化建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通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