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鋼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個難點便是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對“問題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并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做出如下闡述。
關鍵詞:高職院校;問題學生;教育轉變;管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政策額落實,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得到迅速的發展,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職業教育中一些新的困難與挑戰也逐漸顯露出來,那就是對高職學生中“問題學生”的教育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學校的學風、校風的建設,甚至會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影響。因此,本文將從“問題學生”的定義及形成原因、對“問題學生”的教育轉變方法兩方面進行探究。
一、“問題學生”的定義及形成原因
(一)“問題學生”概念的定義
我本文所探討的“問題學生”主要是指品德行為出現偏差,不思進取、經常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對學習并沒有多少興趣,甚至有的人對學校的教育持強烈的抗拒和逆反態度。有的學生經常出現吸煙、曠課、酗酒等行為,心理上則表現為意志消沉、脾氣暴躁、喜怒無常、易沖動。
(二)“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
根據赫西提出的社會控制理論,能夠起到約束或減少背離正確、規范行為作用的重要因素有依附、奉獻、參與和信念。我們可以根據其中兩個因素來分析“問題學生”的產生原因。
首先學生依附的主要是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關系會帶給學生極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促進學生心智的成熟。有關調查表明[1],充斥著負面情緒或者不完整家庭出現問題學生的概率要遠遠大于關系和睦的完整家庭,而父母親屬的價值觀念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外在的行為表現。另外,社會上的一些不正確觀念,如“讀書無用論”等也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奉獻”指的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主動承擔對事情的責任,對學生而言,就是愿意在學習上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當前社會,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并不與學生的努力程度成正比。由結構性緊張理論可知,學校文化與結構的沖突,會促使問題學生的產生。按學校規則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和處理,會使一些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從而意欲突破學校的規則,創立自己的一番規則與作風。
總之,“問題學生”的產生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良習慣的產生也絕非是一個短期過程,因此,需要對“問題學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對“問題學生”的教育轉變方法
(一)開展主題教育班會
定期開展班級主題教育班會,認真思考父母辛辛苦苦送我來上學的目的是什么?反思自己在學校內的表現是否配得上父母的付出?通過給父母寫信、為父母準備禮物等一系列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恩,使學生樹立感恩意識。感恩意識的樹立能夠使學生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在生活中懂得要處處感恩他人的付出,做一名懂得飲水思源、回饋社會的合格好學生。思考自己在學校應該做什么?反思自己在學校取到的成績是否達到了父母的期望?大好的青春年華應該怎樣更好地來利用?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創造學習的動力,排除外界干擾,明確自己應該做的事,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思考自己將來應如何立足于社會?使學生樹立自己的人生規劃,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并努力達到職業崗位需求的技能標準,掌握一技之長,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
(二)創建便捷的溝通平臺。
想要通過教育轉變“問題學生”,首先一定要了解他們,通過一定的社交平臺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通過溝通來了解學生們的心理,并予以一定的幫助。
1.建立講座與論壇平臺。輔導員每學期都要對“問題學生”進行主題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針對“問題學生”的一些缺點,結合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促使學生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氣。論壇的主要作用則是針對學校最近出現的種種問題現象,由老師和學生進行一些開放性的討論,促進問題的解決。
2.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平臺。通過與“問題學生”的家長進行聯系,可以深入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背景,找到學生問題的根源所在,并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使一些家長走出教育孩子的思想誤區,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
通過自己的教育經驗,筆者發現不少“問題學生”有自己的濃厚的興趣愛好,可以通過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使他們得以展示自己,贏得尊重,逐漸自信、開朗,人格逐漸得以健全。校園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陣地就是體育活動,尤其是團隊體育活動,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在體育活動中,還可以融入德育教育,使學生的意志得以端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如誠實、遵守規則、勇敢、堅持等。另外,積極組織“問題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比如探望孤寡老人活動、植樹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等,使學生通過參加公益活動,在社會上贏得良好的聲譽,每次學生參加完活動之后,要求他們寫感想,并發布在公共論壇上進行分享,與網友共勉[2]。
三、“問題學生”的后期鞏固管理
(一)為學生提供多途徑的就業信息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而“問題學生”的就業問題更值得我們關注。因此,老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問題學生”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讓他們感受到學校與老師的幫助。
(二)對“問題學生”建立畢業后檔案
“問題學生”畢業之后,老師要與其進行定期聯系,關注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并適時給出恰當的意見與建議。邀請一部分曾經的“問題學生”與在校的學弟學妹們交流,他們轉變的親身體會將會很好地幫助在校“問題學生”進行轉變[3]。
結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不少高職院校對“問題學生”的管理已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近四個學期“問題學生”的違規頻率呈下降趨勢,但在進步的背后,仍然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教育管理者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管理模式與方法,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幫助,使學生不斷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顧佳濱,金劍青,許朋汝.高職院校”問題學生”管理工作探索與實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4):145-146
[2]侯嶸.淺談高職院校“問題學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時代教育,2015,(20):54
[3]曾崢,嚴慈敏.民辦高職院校問題學生管理的幾點思考[J].教育,2015,(3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