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梅
摘要: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邏輯性較強。學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其思維能力還處于直觀思維能力向邏輯思維能力轉化的過程,但還是偏重于直觀思維能力。因此,小學生很難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那么,在數學教學中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成為教師值得探索的問題。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運用激趣法的教學經驗,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幾點策略,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激趣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求知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一、設“疑”激趣
數學是一門極具抽象性的學科,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由于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直掛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其更傾向于直觀形象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之中,教師可設置一定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分析,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激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解題,如此既可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促使教學順利高效地進行。比如,在教學《圓》中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設置有關學生日常實際的問題,如:麗麗家有個圓形的游泳池需要重新鋪設地板,麗麗測量了圓形游泳池的半徑,為6米。現要鋪設邊長為80cm正方形的地板,麗麗家這個圓形游泳池能鋪設多少塊正方形地板?通過借助此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
二、以“境”激趣
(一)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小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的情況和接受知識的能力,結合適當的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便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情境教學,既能加強學生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便于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幫助下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欲,促使數學教學更加有效地進行。比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時,教師可創設“乘車”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如“一輛公交車上共有30個人,一站過后上去了3人,下去了4個人,第二站上去了6個下去了5個,第三站上去了2個,下去了1個,問公交車上還有多少人”。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加、減運算法則,并能夠進行熟練的計算。
(二)游戲激趣,寓教于樂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廣,教師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之下獲得知識,這就符合游戲情境教學。小學生正處于愛玩的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游戲情境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游戲教學中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教學,勤動手、動腦,手腦結合,以使課堂教學氣氛時刻保持活躍狀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比如, 在教學《東、南、西、北》一課時,教師可一組(人數隨機)學生站到全班學生面前,由一名學生指另外一名學生,讓其他坐在下邊的學生進行方位描述,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使課堂氣氛活躍,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方向感,以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對方向進行準確地辨識和描述,增強學生生活的技能。
(三)故事引入,吸引注意力
故事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故事進行教學,創設故事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生在聽數學故事的過程當中發現問題,并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探索數學問題,進入到數學學習當中,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新的數學知識,并鞏固以前學習的舊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以便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難題。比如,在教學“千克、克、噸”一課時,教師預設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他們走得又累又渴,悟空便主動提出讓師傅休息,自己去找食物和水。悟空來到一個水果店里,得知西瓜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3元,悟空一共有48元錢,在全部花完的情況下,他可以買多少千克的西瓜和多少千克的梨?”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思考分析、探究這道數學題,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以“競”激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隨時設置一些良性的競爭活動,引入競爭機制,創設良性的競爭教學。良性的數學競賽會激發學生的好勝之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比拼當中,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有利于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比如,在教學《乘除法的關系和運算律》一課時,教師可設置“乘除法計算對對碰”“比一比,算一算”等等競爭性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出題、解題的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組出題,另外一小組進行解答,看哪個學習小學回答的又快又準確,最后用時最少正確率又高的小組獲勝。在此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教學的效率。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懂得運用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要突出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數學學習技能,發現新的方式,以達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促使學生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數學,以輕松獲得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激趣法教學策略的實施.新課程:教育學術版.[N].2009.(9)
[2] 李春燕.淺談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J].學周刊.2012(22)
[3]陳建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激趣法”四法.教育評論[N].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