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彰顯出數學的魅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問題情境的不同特性,采用故事化、生活化、開放化的提問方式,發揮每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所在,提升數學課堂的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價值
通過在課堂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對抽象化的數學知識有更加感性的認知。結合數學學科的特性,課堂中的問題應當呈現出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三項特征,通過這三個問題的結合使用,可以幫助學生燃起對數學的興趣,自主探究數學的奧秘。從目前問題情境創設情況來看,很多老師雖然有在課堂上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但問題設置目的性不強,導致問題功能無法充分發揮。在數學課堂中,需要明白問題情境創設目的和意義,并圍繞該目標設置相應的問題。
一、 創設故事化情境,增強問題趣味性
收獲知識是個快樂的過程,而不是苦惱的過程。但事實上很多小學生在剛接觸數學的時候,會感慨數學的抽象難懂,對數學興趣度并不高,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出現抵觸的情緒。在處理問題的真實性和虛假性的時候,老師可以借助“故事”的方式來搭建橋梁,這樣既讓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又可以符合小學生這個年齡段對課堂活動的需求。在創設故事情境的時候,將“趣味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發揮出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因數》時,筆者借用了“鐘表發明”的小故事,讓學生了解了因數的知識點。在開始上課時,筆者在黑板上寫下了“100”和“60”這兩個數字,向同學們詢問自己更喜歡哪個數字?很多學生回答喜歡“100”,因為“100”代表著滿分、完美等。這時筆者又說,雖然很多同學喜歡“100”這個數字,可是在當初發明鐘表的時候,人們并不是很看好“100”哦。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后,師生之間有以下的對話:
T:大家知道1小時是多少分鐘嗎?
S:60分鐘。
T:既然大家那么喜歡100,為什么當初鐘表發明者在設計時,不設計成100分鐘呢?100真的有那么好嗎?
S:100的寓意很好,為什么他們不喜歡呢?老師快告訴我們答案吧。
T:這個答案等到你們學習了“因數”這個章節之后就明白了。
直到這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才再次引導了這個問題上。
T:那么大家拿出紙和筆算一算,是100的因數多,還是60的因數多呢?
S:60的多。
S1:我明白了,因為60有很多因素,可以拆成很多的時間段,而100卻不能分成那么多分。
T:××的想法很對,和當初鐘表設計者的想法一模一樣。
二、 創設生活化情境,增強問題生活性
問題內容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基于現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能否回答出老師的問題。有的老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忽略了學生的現有認知,造成學生回答不出來問題,挫傷了數學學習的信心。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是指基于學生的現有認知,在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之上設計出課堂問題,使問題既可以貼近生活,又符合本節課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習“比例”這個知識點的時候,筆者用PPT展示了以下的表格,并且以這樣的方式引入了課堂教學。
以上都是老師對我們班、漳州市和福建省人口比例情況的調查統計,大家從仔細分析這張表,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 這三個調查對象的男女生情況分布如何?
(2) 這三個調查對象是不是都存在著男多女少的問題?
(3) 大家知道表格最后一欄的數據表現形式,通常以什么來稱呼嗎?
很多學生都能回答出前兩個問題,在第三個問題上,學生們支支吾吾。這時筆者引入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老師告訴大家,最后一欄我們是以比例的方式來呈現男女數量關系,這種表現方式可以讓男女的數量之間的關系更加直觀,接下來我們開始學習關于“比例”的知識。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筆者選擇的數據資料都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小到學生所在的班集體,大到所在的省市地區,因為與學生的生活比較貼近,很多學生對這個問題也比較感興趣。
三、 創設開放化情境,增強問題探究性
在學生已經對數學有一定認知基礎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加開放性的問題數量,讓學生探索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也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能力。在設計開放化問題情境的時候,需要注意問題表現的方式應當多樣化,問題的內容應具備探究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斗志,培養學生勇于接受挑戰的精神。從很多老師的問題設計方式上來看,缺乏探究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問題設計并不能起到發散思維的效果。例如,在剛學習完《認識人民幣》章節之后,筆者為學生設計出這樣一道開放性的問題:現在小明手中有一張5元紙幣,四張2元紙幣以及8張一元的紙幣,老師想向小明借9元錢,請大家想想小明可以有哪些借錢的方案呢?
S1:可以給1張5元的,再給2張2元的。
S2:可以給4張2元的,再給1張1元的。
S3:可以給2張2元的,再給5張1元的。
……
大家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筆者也在鼓勵學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在大家都討論差不多的時候,筆者再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設計,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面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我們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在創設問題情境的之后,應當注意問題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探究性。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這些特性應當有所側重。在低年級小學階段,老師應更加關注問題的趣味性,隨著年級增高,則應向探究性方面側重,充分發揮問題情境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全守杰,李紅惠.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發展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4(18).
[2] 李玉龍,鄧芙蓉.論小學數學情境及有效創設[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2).
[3] 李吉林.為兒童快樂學習的情境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3(2).
作者簡介:吳政順,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龍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龍文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