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的課件制作過于僵化、缺乏雙向交流過程。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利用交互式電子課件,實現教學課件的“交互”、“雙向交流”功能,為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課件的改革、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交互課件;設計對策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課件已經基本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模式而逐漸呈現信息化的特點。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翻轉課堂”、“讓學引思”等教學理念的提出,讓現代教育者充分看到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認識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而言的積極意義。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交互課件作為實現師生之間良性溝通交流,發揮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課件,逐漸進入了廣大教師的視野,并被有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和傳統的課件相比,交互課件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其“交互性”,能夠靈活地滿足學生的動態需求,全面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本文結合當前小學數學課件制作現狀,探索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交互課件的設計對策。
一、 當前小學數學課件制作現狀
當前,受到信息化水平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廣泛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由于受到教師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影響,小學數學課件制作存在如下問題:
(一) 課件過于僵化,缺乏靈活性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課件中,絕大部分的教師只不過是將課本上的靜態知識轉化為電腦上的動態知識,這種照本搬的課件制作模式,無疑顯得過于僵化。同時,很多教學課件都是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已經制作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直接講解課件上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動態化、多樣化需求,同時,對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新問題、新知識,教師的教學課件難以靈活變通以適應學生需求,這種缺乏靈活性的教學課件,和現代的教育目標相比著實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二) 單向灌輸,缺乏雙向交流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強調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時代教育賦予現代教師的職責。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課件是固定的、難以變通的,并且,教師的整個課堂教學呈現單向灌輸的狀態,雙向溝通交流的缺乏,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不利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二、 交互式教學課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現狀
結合以上分析可見,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件制作中,教師的教學課件主要呈現的是僵化的、單向灌輸的教學現狀。這種僵化的、單向灌輸的教學現狀,和現代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而交互式教學課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如下積極的意義:
(一) 有利于改變傳統單向灌輸的教學狀態,實現雙向互動的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互動的、交流的過程。交互是教學課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所體現的就是一個“交互”性,即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和動態化需求,靈活地變更教學課件的內容,促使教學課件和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有利于激活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實現雙向互動的教學目標。
(二) 有利于發揮學生課堂教學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不斷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交互式教學課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促使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動態需求,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全面地、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三、 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交互課件的設計對策
在當前小學數學的課件制作中,絕大部分教師都是通過Power-Point2000(以下簡稱PPT)軟件進行制作。而在課件制作的過程中,超鏈接、動畫、插入對象等都是實現交互課件目標的有效途徑。
(一) 利用超鏈接實現交互功能
在PPT的制作過程中,超級鏈接是一種內容的跳轉技術,即教師可以利用超鏈接功能,實現課件的某一點跳轉到另外的內容上,可以是電子郵件、網頁,也可以是視頻、音頻材料等。超鏈接功能在課件制作中的運用,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內容,適應不同的教學情境,鏈接有用的教學資源。而PPT制作中,超鏈接功能的運用是比較簡單的,用戶只需要為制定對象指定鏈接的目標就可以實現這樣的教學功能。如使用超級鏈接實現教學內容的跳轉、使用超級鏈接實現屏幕提示信息等等。
(二) 利用動畫設置實現交互功能
動作設置是PPT制作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功能,利用動作設置,可以實現教學課件“有聲有色”的目標。而在動作設置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實現“鼠標單擊”、“鼠標移過”等方式的播放聲音、突出顯示功能。在動畫設置的過程中,教師不可忽略的兩大因素:一是聲音,二是視頻,這兩者是課件設計的關鍵元素,是凸顯課件音畫俱全、聲情并茂特征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在引入聲音元素以及視頻元素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實現聲音與視頻交互功能。例如,我們常說的“循環”、“重復”等,都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功能,同時也有利于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
(三) 課件引入網絡,實現交互功能
將課件引入網絡,并不是說要設計出網絡版的教學課件,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課件設計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資源的優勢,搭建受眾與網絡溝通的橋梁,進一步增強課件使用的交互性。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很多課件的制作者都會借助網絡素材以及相關的資源信息,以滿足課件制作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在小學二年級數學《位置與方向》課件制作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學校所在地的城市地區,讓學生在地圖上清晰地辨認東西南北方向,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地址,打開地址所連接的地圖或者是網頁,讓學生認識方向、表達事物方位等,有效地實現課件的交互功能。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應當緊密結合互聯網資源優勢,結合PowerPoint的課件制作功能,制作交互式的教學課件,為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國華,張景生.PPT課件中各種交互功能的實現方法[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11).
作者簡介:姚蘭芬,江西省貴溪市,貴溪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