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湞湞
摘 要: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5日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要發展“互聯網+醫療”戰略,之后在國家政策、企業積極參與和社會高度關注下,“互聯網+醫療”在我國開始快速發展起來。在當前中國面臨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醫保壓力大等傳統醫療模式受困的情況下,“互聯網+醫療”的有效運行將成為打破這一困局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健康中國;互聯網+醫療;農村發展
“互聯網+醫療”將醫療同互聯網相結合,采用O2O的醫療服務模式,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和平臺,創新優化醫療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的健康醫療需求,提高病人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的效率。目前,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我國大型企業公司紛紛進軍醫療行業,大規模投資于醫療大數據分析,在線醫療應用服務、遠程醫療服務、基因檢測等領域。“互聯網+醫療”將改變傳統醫療模式下的就診流程、醫患關系、支付方式、診療方法、數據處理等相關模式。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建設健康中國要將基層建設作為重點,而農村地區的發展則是重中之重。農村地區人口數量眾多,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大,但受到醫療服務質量卻不高,在面臨諸多機遇的同時,還存在有許多困境。“互聯網+醫療”的“下鄉”將改變現在傳統鄉村醫療服務模式的現狀,注入新鮮活力,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一“互聯網+醫療”在農村地區發展現狀分析
(一)“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機遇
1.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互聯網醫療極大的創新性和便利性使其在醫療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極大的潛在價值。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遍使用、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從2001年歐洲啟動的“移動醫療項目”開始,互聯網健康產業發展迅速。借助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醫療”不斷推動移動醫療體系的進一步開放,廣大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壁壘得以進一步打破,越來越多具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員參與到于移動醫療應用程序的設計制作中來,為程序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專業性提供了保證。科技的進步發展是永無止境的,隨著“5G”、人工智能的到來,未來“互聯網+醫療”還將不斷拓寬發展的領域,探索出潛在的新型創新技術,更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生活。
2.互聯網快速向農村滲透,農村網民數量的飛速增長
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農村網民的數量已達到1.95億人,占比接近全國網民總數的三分之一,增長幅度達到9.5%。雖然農村網民在數量上與城鎮網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借助淘寶、京東等著名電商的下鄉,其他眾多行業開拓農村渠道的側面推動下,互聯網快速向農村地區滲透。農村人民對于互聯網的接受程度越高,“互聯網+醫療”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也將越順暢。
3.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持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將成為“互聯網+醫療”走向鄉村的有力支撐。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也指出“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推動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人群間基本健康服務和健康水平的差異,實現全民健康覆蓋,促進社會公平。”2018年4月25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也使互聯網醫療的形式在國家層面上得到了認可。作為當今醫學發展的前沿模式,“互聯網+醫療”在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持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正迎來發展的良好契機。
4.“互聯網+醫療”對鄉村醫療發展困境的彌補
農村地區現在的醫護人員水平相較于城市醫護人員而言,技術水平等較差,農村地區人民不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且部分農村人民想要到城市醫院來看病的車船費、住宿費、時間成本等附加成本很高。隨著“互聯網+醫療”的成熟和普及,其自身優勢將使得打破區域限制,有針對性配置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大大簡化就診流程,實現農村同城市之間的優質醫療資源共享。
(二)“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阻礙
1.“互聯網+醫療”自身還需進一步發展
“互聯網+醫療”在發達國家已不是什么新興詞匯,但在我國還是新生力量。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醫療”戰略后,2015年成為“互聯網+醫療”的元年。“互聯網+醫療”在我們提出和發展才有短短三年時間,各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配套的法律法規、技術基礎、人才培養等方面還不完善,存在較多問題,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更是困難重重。同時,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發展,有自己的特點,要采取不同的發展路徑,農村地區大發展路徑還需進一步探索。
2.醫院基礎設施需要完善
網絡設施、數據設施以及統一標準接口是“互聯網+醫療”的基礎。就目前的網絡設施基礎和數據設施基礎看來,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各醫院間的差距也很大,城鄉之間的差距更是矚目,農村地區醫療機構在這方面尤為剝脫。同時,由于沒有形成統一、公認的標準接口,各地區、各醫院自行一套,數據信息沒能形成結構化、標準化,阻礙了不同地區、不同醫院間信息的共享和流通。同時,“互聯網+醫療”下支付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問題也急待解決。
3.新型醫療模式接受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一直以來,接受傳統醫療模式在人們在接受“互聯網+醫療”這種新型醫療模式時,可能會存在很多的不了解、不信任和不習慣,尤其是由于公共建設尚未健全、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后、對新事物接收速度相對較慢的農村地區來說,對于“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接收可能還要有一個較長的緩沖期。再加上“互聯網+醫療”本身還處于發展的初期,技術發展需要層層遞進、模式普及需要層層遞進。在未能在城鎮大規模接受和普及的前提下,向農村地區的覆蓋還將有較長一段時間。
4.醫療保險的報銷存在問題
現在農村地區的大部分農民都購買了“新農合”等醫療保險,基本實現了看病吃藥有保障。但“互聯網+醫療”中的看病報銷問題現在還未解決,急需相關配套政策和規范來保證。農村地區看病報銷的問題不能解決,“互聯網+醫療”在農村將無立足之地。
二“互聯網+醫療”在農村地區發展的路徑
(一)遠程就診,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
鑒于農村地區醫療水平相對落后,外出就醫成本較高的情況,可利用“互聯網+醫療”的應用平臺,縮短醫生與患者的距離,直接在互聯網上進行醫患溝通,實現高質量就醫。鑒于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使用,可采用“鄉村淘寶”在農村的發展模式,設專門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點,聘用具有一定醫療知識和能力的專職服務人員,幫助患者進行平臺的使用操作,在平臺上由醫生診斷后,負責后期的藥品和檢查等服務。
(二)地區建立綜合信息平臺,減少重復醫療步驟
由于醫療保險報銷和外出花費過高等原因,農村地區人民大多數還是選擇就近就醫,就醫范圍大多集中在縣以內。在全國搭建信息互通平臺,成本大,周期長的情況下,先從局部入手,搭建縣、鄉、村三級醫療信息綜合平臺,實現縣內就醫信息互通,減少重復醫療步驟,節約花費,加快效率。
(三)基本健康科學知識普及
在“互聯網+醫療”發展不充分、不完善的當下,其在農村地區的應用更多的還是放在基本醫療知識的普及上。前期可借助互聯網手機終端應用等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廣泛宣傳基本醫療知識,講解基本衛生防御貼士等,增強農民地區人民自我健康衛生保護意識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