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摘 要:土地征收制度是處理土地征收矛盾的關鍵性法律依據,是平衡國家建設和民眾權利的重要保障。本文將簡述我國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現狀,分析土地征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旨在為相關工作提供一定參考借鑒。
關鍵詞:土地征收;征收補償;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6-0239-01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土地征收面積不斷擴大,各方利益間的沖突也越來越顯著。如何處理土地征收補償的相關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土地征收制度便是處理土地征收矛盾的關鍵性法律依據,是平衡國家建設和民眾權利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實踐應用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貫徹落實還不盡如人意,存在很大的問題,亟需解決。
1 土地征收制度現狀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故而土地征收的補償問題一直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密切關注,同時,這也是我國建設發展的當務之急。然而,由于利益關系盤根錯節,在土地征收補償的實際過程當中,被征地農民作為弱勢群體,其權益往往會遭受侵害,以致于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
目前我國土地征收的補償范圍局限性比較明顯,僅涉及到征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比如說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以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等,且補償標準低、監管力度不夠、法律應援不到位、相關配套措施也不夠完善。土地征收對于政府機構的依賴性十分嚴重,幾乎不受經濟市場的影響,而征收制度不健全、監管措施缺失,最終導致任意許諾以及資源浪費的現象比較普遍。加之,地方性政府機關為了提高征收效率,增加財政收益,往往會簡化土地征收程序,枉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采取非一般的手段,嚴重侵害了農民權益。長期以往,民間怨聲載道,農民上訪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的團結安定。
2 存在問題分析
土地征收制度是平衡國家建設和個人利益的重要保障,然而,因我國的法制環境還不夠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仍有很多問題,亟需解決。
2.1 政府征收行為不規范
依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土地征收需要經過公告、登記、聽證、簽訂補償協議、解決補償爭議等階段。具體來說,土地征收的補償要公開、公正,要維護農民的知情權;要及時與被征地農民進行有效溝通,明確相關補償措施,并簽訂補償協議;一旦出現補償爭議,要確保農民申訴維權的自由。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地方政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財政收入,往往會簡化征收程序,有意隱瞞補償制度,甚至會采取非法手段,降低征地成本。而當出現補償爭議時,農民的維權之路也是困難重重。由此可見,政府征收行為規范與否和農民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值得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2 團體利益與個體利益沖突顯著
土地征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團體利益與個體利益之間的沖突。一方面是政府所要實現的社會團體利益與被征地集體組織的個體利益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是被征地集體組織的團體利益與被征地農民個體利益之間的沖突。在相關土地征收補償措施落地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往往會為了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盡可能地壓縮補償成本,這對被征地集體組織以及個體利益是極為不利的;而在被征地集體組織中,受利益驅使,一些人隱瞞補償標準,甚至貪污枉法,將農民的補償資金納為己用,嚴重侵害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進而使政府社會權益、被征地集體權益與個體權益之間的沖突越發顯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2.3 監管、救濟機制有待完善
任何制度的貫徹落實都需要有健全的監管制度作為保障,土地征收問題當然也不能例外。在對征地進行補償的過程中,需要兼顧立法與監管工作,切實以民眾利益為上。因為政府部門既是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制定方,又是相關補償措施的執行方,所以自身監督難免會出現紕漏,缺乏公信力。監管征地補償進程,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需要與各方利益關系進行政治角力,倘若監管機制不完善,往往會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導致被征地的補償力度大打折扣。
農民對于土地征收補償的爭議主要通過上訪、行政復議以及行政訴訟等方式進行維權、救濟,形式相對比較單一。與政府所代表的政治權利相比,被征地農民通常處于弱勢地位。與此同時,由于司法機構的財政支出均由同級政府機構管控,各方關系錯綜復雜,導致行政復議以及行政訴訟的路途一波三折,相關救濟政策無法落地實施,現實意義不大。
3 解決對策
3.1 完善立法工作
基于憲法的基礎之上,積極開展土地征收補償的立法工作,可以廣納專家、民眾的意見,制定公平公正的補償內容,使補償程序規范化,提高立法的可行性。同時,要明確土地補償標準,界定補償范圍,提高法律權威性,加大司法審查的力度,務必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2 發揮民主集中制
在土地征收補償的過程中,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確保征地補償的公開化、透明化,有效避免有人從中牟利,從而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此外,還應成立專門的機構,搭建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拓展救濟途徑,為農民就土地征收補償的問題提供申訴的平臺。對于屬于權責范圍內的問題,要予以妥善處理;對于權限之外的問題,要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并實時跟蹤事態進展情況,同步反饋給相關當事人,有效避免因政府不作為而發生的暴力事件。
3.3 加強監管力度
嚴格監管地方政府的政治行為,確保土地征收制度的合理化,堅決禁止暴力征現象的發生;革新傳統的監管方式,強化監管力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對相關政府機構進行社會輿論監督,以維護土地征收補償的公正性、合法性。嚴厲打擊侵害民眾權益,挪用、貪污補償資金的行為。對于土地征收的補償金,要委派專人負責監管,補償費用的發放時間不能無故拖延,應盡快發放到相關人員手中,有效維護被征地集體以及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國家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4 健全相關配套措施
土地征收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釘子戶”的相關報道屢見不鮮。想要徹底解決征收爭議,必須要健全相關的配套措施。一方面,要約束官員的言行,禁止輕易許諾的現象,從而避免“釘子戶”漫天要價,違反補償制度;另一方面,要健全相關保障機制,完善醫療、養老等社保機制,為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降低其對土地的依賴心理,推助土地征收工作的順利開展。
4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城市化建設不斷深入完善,土地征收的范圍將越來越大。土地征收制度是處理土地征收矛盾的關鍵性法律依據,是平衡國家建設和民眾權利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國土地征收的補償范圍局限性比較突出,補償標準低,加之對政府的政治行為監管不嚴,相關配套措施不夠完善,導致土地補償糾紛不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此,要規范政府行為,完善立法工作,明確土地征收補償標準以及補償范圍,保障補償信息的公開化,維護民眾的知情權;發揮民主集中制的積極作用,拓展救濟途徑,構建人民群眾與政府溝通的紐帶;嚴格監管地方政府的政治行為,對其進行社會輿論監督;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有效維護被征地集體以及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國家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武光太.德國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及啟示[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6):234-236.
[2]岳紅強.私法理念下我國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之完善——以國外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借鑒為視角[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4(2):41-47.
[3]周明勇,肖宏偉,樊立兵.經濟法理念下的我國區域經濟制度變遷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 2013,(10):33-35.
[4]張輝.完善我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的幾點思考[J].經濟視角,2013,(1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