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偉 楊敏 肖賢
【摘要】 目的 觀察剖宮產產婦再次妊娠子宮下段的超聲影像學特征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
100例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作為觀察組, 另選取100例自然分娩再次妊娠產婦作為對照組, 比較兩組產婦子宮下段肌層厚度, 觀察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超聲影像學特征。結果 對照組20~25、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分別為(6.11±1.42)、(2.78±0.80)mm, 觀察組分別為(3.44±1.28)、(1.70±0.70)mm;兩組產婦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明顯小于20~25孕周,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0~25、
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6例出現肌層消失特征, 超聲檢查顯示9例產婦出現子宮先兆破裂的癥狀, 子宮肌層低回聲, 回聲分布不均, 肌層變薄, 肌層邊緣模糊。結論 對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的子宮下段進行超聲影像學檢查, 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明顯變薄, 加強超聲檢查可以及早發現產婦分娩的風險因素, 為產婦分娩提供指導, 改善母嬰
結局。
【關鍵詞】 剖宮產;再次妊娠;子宮下段;超聲檢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38
剖宮產是婦產科臨床上廣泛應用的分娩手段, 隨著人們分娩觀念以及高齡產婦的增加, 剖宮產的選擇率不斷上升, 剖宮產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子宮壁[1], 因此產婦多在2年后再次妊娠。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分娩時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 這會加大分娩風險, 嚴重威脅到母嬰安全。目前, 臨床上多選擇超聲檢查方式, 臨床研究表明加強子宮下段的超聲檢查可充分了解產婦的妊娠情況, 為產婦分娩選擇最佳的方式, 提高產婦分娩的安全性[2]。本研究中選擇本院婦產科20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 分析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子宮下段超聲檢查的應用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200例產婦, 將100例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為觀察組, 100例自然分娩再次妊娠產婦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孕周>20周、年齡20~40歲的產婦;②入選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具有嚴重全身系統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產
婦[3];②患有嚴重精神病、傳染?。虎劬哂醒蛩^多或過少異常、前置胎盤等合并并發癥的產婦。觀察組年齡20~40歲,
平均年齡(30.5±5.6)歲;孕周20~40周, 平均孕周(28.4±
4.8)周。對照組年齡20~38歲, 平均年齡(28.3±5.5)歲;孕周20~39周, 平均孕周(27.5±4.9)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ge voluson E6), 探頭頻率2.5 MHz。嚴格按照規范流程進行經腹部超聲檢查, 產婦進行檢查前憋尿, 讓膀胱處在充盈狀態, 對子宮下段進行橫掃、縱切等不同方位、不同切面檢查, 多次掃描, 觀察子宮肌層的實際情況, 并保存檢查圖像, 測量子宮回聲, 記錄數據。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20~25、35~40孕周超聲檢查下子宮下段肌層厚度, 觀察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子宮下段超聲圖像特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產婦超聲檢查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比較 對照組20~25、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分別為(6.11±1.42)、(2.78±0.80)mm, 觀察組分別為(3.44±1.28)、(1.70±0.70)mm;
兩組產婦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明顯小于20~25孕周,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0~25、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子宮下段超聲圖像特征 再次妊娠產婦子宮下段作橫切口, 存在瘢痕, 超聲檢查顯示為低回聲, 回聲分布不均, 回聲逐漸增強, 子宮肌層明顯變薄, 妊娠晚期子宮肌層進一步變薄, 肌層邊緣不清, 6例出現子宮肌層消失征兆;產婦分娩再次選擇剖宮產, 9例產婦出現子宮先兆破裂。
3 討論
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相比較陰道分娩產婦, 前置胎盤、子宮先兆破裂等合并癥的發生率明顯較高, 產婦分娩風險也較高, 為了降低產婦分娩風險, 提高分娩安全, 我國醫學界不斷進行相關研究[4, 5]。相關文獻指出, 超聲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 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的分娩安全[6]。
經腹部超聲檢查應用在產婦子宮下段檢查中, 利用探頭檢測恥骨聯合的最薄處, 可以盡量的顯示子宮肌層的厚度和回聲情況, 觀察子宮肌層的變化情況(如局部消失、邊緣模糊等), 從而判斷子宮收縮能力, 為產婦選擇最佳的分娩方式, 改善母嬰結局[7-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20~25、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分別為(6.11±1.42)、(2.78±0.80)mm, 觀察組分別為(3.44±1.28)、(1.70±0.70)mm;兩組產婦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明顯小于20~25孕周,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0~25、35~40孕周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超聲檢查可以明確子宮肌層厚度, 判斷分娩風險。
綜上所述, 剖宮產產婦再次妊娠接受超聲檢查和診斷, 產婦子宮下段肌層相比較自然分娩再次妊娠產婦明顯較薄, 且邊緣模糊, 產婦容易發生并發癥, 經過超聲診斷可以發現影響分娩的危險因素, 指導產婦選擇最佳的分娩方式, 超聲檢查在臨床上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聶敦利, 張雷. 剖宮產產婦再次妊娠子宮下段的超聲影像學特征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6):1288-1289.
[2] 王嫻. 剖宮產產婦再次妊娠子宮下段的超聲影像學特征及臨床價值研究. 重慶醫學, 2017, 20(A2):109-111.
[3] 周露璐, 李媛, 徐東, 等. 剖宮產后再次妊娠中晚孕期子宮下段的超聲觀察.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3, 22(8):733-734.
[4] 王靜. 超聲觀察剖宮產后再次妊娠中晚孕期孕婦子宮下段的臨床價值分析. 臨床醫學, 2017, 37(3):107-108.
[5] 王倩, 白海艷, 王妮妮.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妊娠的臨床價值.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6, 26(2):372-374.
[6] 張忠新, 黃海鳴, 鄭艷莉, 等. 妊娠晚期子宮下段瘢痕高頻超聲影像學特征及意義.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3, 34(7):797-800.
[7] 郭銳. 剖宮產后再次妊娠中晚孕期子宮下段的超聲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9):54-55.
[8] 蕭淑宜, 柳建華, 劉麗芳, 等. 剖宮產后2年內宮內足月妊娠時子宮前壁下段的超聲表現. 腫瘤影像學, 2012, 21(1):17-20.
[9] 張紅薇, 王琦, 李蕊, 等. 妊娠晚期子宮下段瘢痕先兆破裂的超聲診斷分析.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2, 22(6):969-971.
[收稿日期: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