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顯著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城市化過程的大力發展,建筑數量急劇上升,尤其是這十幾年來房地產業的迅速擴大和大規模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人們在建筑設計中不斷的創新創意,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的體現人文關懷的建筑,故而建筑設計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在面對如此好的發展前景,作為環藝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如何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通過實踐訓練和老師的教學引導,真正地理解其職業需求,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為同學們將來從事建筑設計、室內外環境設計、城市規劃等行業奠定扎實的基礎,是本文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職業技能 課程改革 教學引導
一、課程基本情況
《建筑設計初步》是環境設計專業、建筑設計、室內與建筑設計、城鄉規劃等重要專業的專業核心設計課程之一,是學生掌握專業相關建筑設計的有效途徑。作為新時期的職業技能課程教學,嚴格遵守“以學生為主導,以職業為向導”的指導方針來進行教學引導設計。
二、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目的
(1)必須反映出設計師和制圖員的基本素養,如繪圖的標準性、設計創意的概括能力和形象表達能力;
(2)必須反映出設計師和制圖員的對材料科學和施工工藝知識的了解及掌握程度,能基本判斷和選擇出相對合理預算經費的建筑形態;
(3)必須反映出設計師和制圖員的對制作設備、加工手段的基本了解和掌握程度,對當前的新理念和新工藝和做法有一定的了解;
三、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具體目標
(1)讓設計師能全面準確地表達創意思想;
(2)能促進設計師與建設單位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3)能通過設計表現來提高人們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4)能增強大家的主觀認識和能動性;
(5)能擴大建筑設計的社會影響面和獲得社會的更廣泛的認同;
(6)能合理地解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互關系;
(7)能通過設計來達到指導開發建設的最終目的。四、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過程設置
(1)在深刻的理解了建筑設計所從事職業的能力需求后,應該將所需的能力和知識恰到好處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掌握建筑設計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建筑方案設計流程、設計特點、設計內容及設計程序,掌握建筑設計不同類型的設計風格特征;
(2)通過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學情分析和將來從事崗位的需求來設置切實可行的項目實訓練習,并在練習過程中通過室外參觀學習,專家指導和各種方式,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設計的過程,達到獨立完成方案設計及圖紙表現的能力加強,在圖紙表現上必須嚴格規范要求,選取的項目大小也應該適當,而且需要是實在存在的項目,才能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學習的嚴謹性,并能運用特色元素和手法進行建筑設計風格的打造:
(3)通過項目化課程的演練,強調既學生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又通過分工和角色定位和相互合作,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實現設計創新、表達和溝通順暢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五、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教學實施
(1)課程前期準備階段:進行教學改革應該將學習延伸到課前和課后,為了高效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在課前就必須加強知識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包括利用多種科技手段進行教學內容的推送、相關理論知識的儲備、課堂上要進行答疑問題的準備,并對要完成設計的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案例考察,形成總結歸納性文字;
(2)課程開展實施階段:因為課程不可能全部在公司開展,所以在課堂上,我們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的方式,通過對角色進行定位,參與業務洽談,設計初步成果的設計單位的總監指導,最終總體成果的綜合評價四個環節,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的對接,課程標準與崗位能力的對接的模式創新,在課程開展中實現循序漸進、課程跟蹤、隨時反饋、綜合評價的模式;
(3)課后能力提升階段:課程的結束必須讓學生留有一些疑惑,知道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他們可以通過電視媒體、網絡論壇,在線學習、電子書,微課、公開課、APP應用等拓寬知識面,也可以參與一些專業講座和協會活動和展覽,實地感受別人的設計成果,根據自身情況和定位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尋求職業中的定位和自身的突破口,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
六、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教學實施方法
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實地考察、課堂演示、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進行循序漸進地引導,讓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因勢利導、階段提升、綜合運用。
七、總結.
總之,通過在課程設置和內容的選取方面,我們通過實踐項目過程的強化訓練與相關理論系統的梳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適用于大專院校環境設計專業師生,加強成為社會相關設計師的針對性培訓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