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輝
摘 要:高中音樂欣賞課是中學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由于目前的音樂欣賞教育存在沿襲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脫離受眾群體需要和能力、內容配比不恰當、師資等資源投入不足等弊端,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為此,應當增加學生的主體性和體驗度,在中外文化的交匯教學中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并且要以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為導向,選擇合適教材,整合各種資源,打造綜合生態文化圈。
關鍵詞:音樂欣賞;音樂審美;音樂教學;現狀
高中音樂欣賞課是高中生在專任教師的指導下對相關音樂作品予以音樂審美體驗的一門藝術類課程,是實現我國高中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手段,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從而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感受以及對美的追求。音樂欣賞課是音樂系列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環節。音樂欣賞對于空間和場地上要求不高,既可以發生在音樂課堂和音樂大廳里,又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具有很大的適應性和普及可能。但是,部分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高不可攀的心理畏懼,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對于音樂之美的欣賞,并把上音樂欣賞課當作了一種心理負擔。這是沒有必要的。為此,我們認為高中開設音樂欣賞課不僅必要,而且我們一定要創造條件上好。
一、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剖析
1.音樂欣賞的教學模式沿襲傳統方式,無法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的是以情感動人,讓學生在欣賞和體味音符帶來的美的感受時,撥動心靈深處的那根情感之弦。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并不能采取模式化、整齊劃一的教學形式,而應是一種不拘形式、只重效果的情感教學和審美教學。同時,音樂欣賞與我國傳統詩詞的欣賞過程有某種相通之處,它們都重視在意境中通過主體化的內化和浸潤過程感受美感。由此可見,音樂欣賞課如果沿襲過往那種工廠批量化的傳統教學方式,必然適得其反,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
2.教學內容忽視了受眾群體的實際能力和需求,音樂審美教學無法達成既定的目標
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有其預期的目標和設想,因此考慮到受眾群體的實際需要和現實情況是必須的。高中音樂欣賞課在教材的選擇上原來也應當如此行事,考慮他們的能力與需要之間的相對平衡關系。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許多中學卻選擇了專業院校的相關教材作為施教的載體,在上課形式上又過多地進行了敘述性的作品文化背景常識的講解、作品的曲調、風格、結構、歷史演變等過于專業化的內容。因此,有必要改變觀念和原有做法,充分尊重課程受眾的實際需要和主體地位,以普及音樂欣賞的審美能力為追求,切實地為提高高中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做出努力。
3.中外音樂的搭配比例不夠合理,教學內容不能靈活變動
近現代是中國音樂發展歷程中的關鍵時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因此,在我們的音樂欣賞課中應當有意識地增加這一時期的作品比例和課時比例。與此同時,我們應當適時地調整和變更我國與外國(主要是西方)音樂作品的相對比例關系,增加中外音樂中近現代作品的比例,突出中國特色,增加學生接觸到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機會,讓中學生在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悠久與古老。
4.師資力量的配備仍顯欠缺,相應的設備設施投入不足
由于音樂課程(包括音樂欣賞課在內)不是高考科目,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許多中學普遍不重視這門課程的正常開設。后來,在強調素質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音樂欣賞課被引進了中學,在資金和設備上也做出了一定數量的投入。但是,我們從總體上看學校在師資、資金和設備設施上的投入都嚴重不足,難以滿足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需要。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優質的師資大多集中在城市和重點學校,這讓普通中學的教學工作處于一種可有可無、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的情況,這使得學生難以真正從這門課程中收益。
二、改進音樂欣賞教學的措施和對策
1.認識音樂欣賞課的課程性質,倡導學生感性體驗和參與,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課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發自內心的喜愛是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因此,我們要大力轉變教學理念,提倡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感性體驗,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同時,音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課程的設計編排,以適當的身體語言輔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提高對作品的理解力、鑒賞力和感受力等。
2.重視中外文化的交匯與結合,在欣賞作品中激蕩對于文化交流與音樂之美的更深理解
對于音樂的欣賞,我們認為應當立足于本土文化,但是同時又不排斥外來文化的交融與交流,這是因為我們處于一個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偉大時代,任何自我封閉都是短視的。音樂欣賞不要刻意突出某個時代或者某種類型,而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與感受中自主培養音樂的趣味和偏愛,充分尊重學生對于審美對象的選擇。
3.以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為導向,選擇合適教材,整合各種資源,打造綜合生態文化圈
本門課程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以及對于美的相關能力。為此,我們必須盡快對不適當的音樂教材做出調整和替換,讓學生從音樂欣賞教材中收獲更多的音樂審美能力。同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優勢,幫助學生整合欣賞資源,努力打造綜合生態文化圈,提高學生對于美學的相關能力,進而激發出對于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珍視。
總之,我們要改變音樂欣賞課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提高他們對于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水平,進而真正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肖楠.關于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音樂時空,2015(24):187-188.
[2]肖鳴.關于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黃河之聲,2016(13):5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