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生命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生命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珍惜生命的意識。對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生命教育;滲透
生物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其在初中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感受大自然的奧秘,使他們更加熱愛大自然,而且生物學科與人類的生存和健康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生命教育與生物教學相結合。
一、挖掘教材
七年級生物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探索生命的奧秘、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掌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以及教學目標等,挖掘教材中隱藏的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進而將生命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物學家對生物知識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學科的新動向,進而更好地將生命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例如,在講解“我們周圍的生物”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蚯蚓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要參與到各個小組的交流和溝通中,及時地了解他們的探究情況,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經過探究,有的小組說:“龍蟠虎踞之地非蚯蚓之所居,麟穴鳳巢之場豈鵂鶹之所止。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物垃圾為食。”有的小組說:“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其能夠改良土壤環境,高效率地處理有機廢物,進而促進植物的生長。”有的小組說:“蚯蚓的生命力很頑強,其具有一定的再生功能。被切成兩段的蚯蚓通過細胞增殖的方式可以變成兩條完整的蚯蚓。”有的小組說:“蚯蚓俗稱曲蟮,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蚯蚓的再生功能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進而使他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二、創設教學情境
好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同時教師可以將生命教育融入教學情境中,進而使他們在相關的情境中感受生命的真諦。由于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學生的原有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進而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僅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還要與教學內容和生命教育緊密聯系,進而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感受生命的可貴。例如,在講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小明家種植了很多植物,為了使植物更好地生長,他會定期地澆水和施肥。一段時間之后小明發現,有幾盆植物長勢很不好,如虎皮蘭、多肉、蘆薈、仙人掌等。小明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長勢不好的那幾盆植物都是耐旱性植物,不需要經常澆水,因此他對澆水和施肥的時間進行調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情境中的現象進行分析,并讓他們列舉一些相似的生活情境。環境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同樣的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使自己快速地適應各種新環境,進而更好地進行生活和學習。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中,探究生命的奧秘。
三、開放課堂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即教師根據課標的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很少會與學生進行互動,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的知識,這就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由課堂的領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使他們暢所欲言,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態度,并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些深刻的話題進行探究,進而達到將生命教育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目的。例如,在講解“血液和血型”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解一下自己對血液和血型的了解,并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血液和血型的相關內容進行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體會生命的可貴,進而實現生命教育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結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生命教育與生物學科的融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對生命教育的內涵以及生物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原有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學習等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才可以根據他們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進而使他們感受到生命的奧秘,使他們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
參考文獻:
[1]劉歡.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安宇波.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途徑分析[J].文理導航旬刊,2015(3):7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