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鈺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每個小學數學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之下,對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予以持續優化,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讓學生在每節課中都能夠有收獲、有進步、有提高。從自主探究、培養能力、因材施教三個方面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對策,希望能夠給予其他一線小學數學教師一定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雖然是其基本組織形式之一,但是課堂教學卻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同樣一節課40分鐘時間,但是讓不同的教師教相同的課程,課堂卻會呈現出多種場面,教學效果自然也千差萬別,之所以會如此,關鍵還是在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高低。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積極探尋可行對策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課堂學習效率與效果。
一、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
新課程理念指出:任何學習都是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結構體系的過程,學生不能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將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出來,逐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去積極主動獲取數學知識,這無疑有助于學生在這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節內容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圓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可以先引導學生去回想曾經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等面積計算公式是怎么得到的,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是否可以將圓也轉化為曾經學過的圖形從而將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來。這個自主探究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共同探究與交流,最后對各個小組的探究結果進行歸納總結以及完善補充,形成最終答案。由于整個推導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完成的,所以學生能對圓的面積公式產生更深刻的認識,這無疑有助于學生對圓的面積公式實現深刻記憶和靈活運用。在整個自主探究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對學生知識沉淀的激活,能夠使學生在今后面對新的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曾經學過的知識來對新問題進行解決,從而親身體驗到前后經驗的對比和變化歷程,進而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收獲,并從中獲得成功感,而這成功感將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長久動力。
二、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注意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將變得死氣沉沉,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很難想象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能有多高,而且很容易使整個課堂教學陷入惡性循環之中。所以有必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培養他們的操作、交流的能力。課堂上,學生充分動起來了,氣氛才能活躍,師生才能更有效地交往互動。課堂上要讓學生自己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積極開展活動,動手操作,動口交流,相互評價,最終達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通過堅持不懈地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事實證明,只要孩子們個個大膽起來,人人表達出來,那么學生所面臨的數學問題也就輕松地在他們的辯論中漸漸明白,得到解答。
三、課堂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基于先天遺傳素質以及后天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個體差異,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就應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這些差異,結合學生當前階段的年齡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興趣、才能、智慧都能夠得到發展,助力學生健康全面發展。一方面,教師應當樹立多元評價標準,要以每個學生自身的智能為標準來對其予以評價,如此就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一方面,教師應當根據每個學生的智能特征,開展符合其智能特征的教學活動,如此才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比如,在教學《角與直角》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考慮將學習目標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知識目標層次,即初步認識角,知道什么是直角并能夠運用三角尺等工具去判斷哪些是直角。二是能力目標層次,即學生能夠自己動手制作直角,并在這個制作的過程中對直角的特征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然后還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去驗證關于角與直角的相關猜想。對于一般學生而言,教師要求其掌握知識目標這一學習目標就行了,對于智能更高的學生則要求其不僅要完成知識目標更需要完成能力目標。
參考文獻:
[1]阮喜云.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華夏教師,2017(2):47-48.
[2]劉玉閣.論小學數學課堂上的趣味性教學[J].學周刊,2017(2):101-102.
[3]李冬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7(1):93-9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