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遺產稅在世界范圍內被很多國家采用,作為財產稅的一種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遺產稅的開征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近幾年的國家稅制改革更讓遺產稅的開征被人們廣泛議論。本文對我國的情勢進行分析,對我國開征遺產稅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遺產稅 必要性 開征
作者簡介:吳月,東北林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79
遺產稅是以被繼承人去世后的遺產為征稅對象,向其繼承人和遺贈人征收的一種稅收。遺產稅是歷史較長的一個稅種,全球已有114個國家開征了遺產稅或對遺產課征其他稅收。早在193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就頒布了《遺產稅暫行條例》,規定自1940年7月1日起開征遺產稅,至1946年4月16日,《遺產稅法》又得以公布和施行。解放前的遺產稅設定在一定免稅額的基礎上,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同時設立遺產估價審議委員會,對資產進行評估。解放前的遺產稅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歷經8年而廢。解放后,新中國的政務院于1950年1月發布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該《要則》將遺產稅也列入了將要實施的稅種,終因征收條件的不具備,而未能實際開征。1994年,我國啟動了新稅制改革,改革方案再次將遺產稅列為我國擬開征的稅種之一。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又一次提出了“逐步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提出:“調節過高收入,逐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整消費稅,開征遺產稅等稅種”。2013年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征遺產稅問題”。時至今日,因諸多因素的制約,仍未實施。
遺產稅是國家稅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經濟制度中的重要內容。遺產稅作為一項財產稅的稅種,是完善國家稅收制度的有力措施,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同時,經濟發展不均、貧富差距大仍然是我國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遺產稅的開征也有社會財富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在西方國家,遺產稅甚至因為能十分有力地調整財富不均而被戲稱為“羅賓漢稅”。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個人財富的聚集為開征遺產稅奠定了物質基礎,是我國開征遺產稅的基本條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迅猛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增長了二十多倍,但同時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日趨嚴重。雖然我國基尼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是2016年仍然比2015提高了0.003,達到了0.465,遠超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水平,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超過了4倍。貧富兩極分化勢必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而遺產稅的開征可以促使貧富均衡,緩解社會矛盾,促進協調發展。
遺產稅開征還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權益。考察全球已開征遺產稅的國家即可發現,所有的國家都采用了屬地原則,尤其是對不動產類的遺產,基本上都是由不動產所在國直接征收遺產稅。我國公民在國外的資產,尤其是不動產作為遺產,即使是我國公民行使繼承權,在屬地原則下,還得被資產所在國征收一筆不菲的稅收。由于我國尚未開征遺產稅,無論中國公民還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國的資產均不需繳納遺產稅。這必然造成了國家權益的不對等,或者是說,這樣的權益失衡下,損害的是我們主權國家的國家權益。此外,遺產稅的開征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避免不勞而獲,抑制消極懶散和大肆揮霍。顯然,遺產稅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積極發展,有利于國家利益的長效維護。
從國內而言,我國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為我國開征遺產稅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從國外來看,已有一百多個開征了遺產稅,其經驗得失為我國開征遺產稅提供了鮮活的教材,但我國遺產稅的開征還是面臨著很多現實的問題,這也就是政府喊了多年,而靴子始終不能落地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國要開征遺產稅面臨著與傳統思想觀念和現代法治理念的沖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子承父業”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況且我國自新中國建國以來并未實際征收過遺產稅,導致我國公民還沒有形成遺產稅的概念和認知。中國的父母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積累財富大多都是為了留給子女,父母的終極目標就是自己的孩子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加之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的人治模式,使得法治觀念嚴重缺乏,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億萬富翁,對于開征遺產稅多多少少都會存有抵觸心理。2001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為了扭轉美國經濟的低迷,曾嘗試著提出了廢止遺產稅。布什總統的這一舉措,受益的應該是富裕階層,理應得到其擁護。令人意外的是,布什總統的這一設想提出后,美國 120名富翁卻主動上書國會,強烈要求繼續征收遺產稅,以補充國庫、強大國家。西方國家普遍認為,努力工作并獲得報酬的目的,是為了國家的強大、民族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而不是要為子孫后代打拼江山,給予他們富足無憂的生活。顯然,我國公民的認識水平和法治觀念還達不到這樣的高度,這是開展遺產稅很重要的制約因素。
其次,我國個人財產的評估機制還不完善。遺產稅的征稅對象是被繼承人去世后遺留的各種財產,財產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房產、存款和現金等資產外,還可能會有古玩字畫、股票證券、黃金珠寶、知識產權等各種遺產,這些財產的價值難以確定,倘若財產評估不科學,會造成應征稅款的偏差而造成稅賦的不公。我國財產評估機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1995年10月起,我國開始實施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制度,此后評估人員隊伍的不斷壯大,資產評估工作迅猛發展,但是資產評估的范圍更多地集中在固定資產和工業產權等領域,個人財產評估的業務相對薄弱,遠不能滿足遺產稅征管的現實需求。2003年,我國提出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財產評估系統的宏偉目標,但始終沒有能建立起一個完善的財產評估專業機制。201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對資產評估行為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完善的資產評估制度有望逐漸形成。
再次,我國個人財產申報登記制度尚不健全。199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了《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樹立了我國個人財產申報登記制度的里程碑。在申報對象上,該規定僅對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的收入進行申報,后逐步發展成各級領導干部如實申報個人財產。二十年來,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登記制度越發完善,但仍限于領導干部和部分公務員。遺產稅的征收對象不僅僅限于上述對象的遺產,無法全面掌握公民的財產狀況也是難以推行遺產稅的重要原因。開征遺產稅不是簡單的一項稅收的開設,需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作為鋪墊,這些前序工作沒有保障,很難進行遺產稅的征收。
最后,遺產稅的征收會影響國際間資本的流動,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國際收支和資產配置。如果我國開征遺產稅,而另一個國家沒有此類稅賦,則有可能會造成我國資本和財產向其他國家轉移,對我國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引進外資舉措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發達國家正逐步取消遺產稅,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意大利和新加坡等過都相繼停征了遺產稅,以便形成國際競爭優勢,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在備受矚目的“美國稅改法案”中取消了美國的“遺產稅”。
我國是否開征遺產稅,取決于利弊得失之權衡。雖然在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開征遺產稅困難重重,但都是可以克服的暫時性問題,而遺產稅的開征顯然有利于公民法治意識的提升和基本義務的兌現,有利于財稅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養和國家利益的維護。對我國而言,開征遺產稅,利大于弊。但是,在遺產稅的開征時,應充分注意遺產稅征收的模式、原則、對象、范圍等因素,還要注意稅種稅目的合理設置,協調配合,形成科學公正的稅賦體制。
首先,關于遺產稅征收模式的選擇。從開征遺產稅的國家來看,其征稅模式主要有三種:總遺產稅制、分遺產稅制和混合遺產稅制。總遺產稅制是先對全部遺產征收稅,再進行遺產繼承和遺贈等處置;分遺產稅制恰恰相反,是先對遺產進行繼承等分割,再對獲得遺產的人、以其獲得的財產為基數進行征稅;混合遺產稅制相對較為復雜,是總遺產稅制和分遺產稅制的混同存在。實踐中,絕大多數國家采取的是總遺產稅制或者分遺產稅制單一模式,只有少數國家(如伊朗)采取的是混合遺產稅。綜合考慮我國國情,實行混合遺產稅制是比較可行的一種模式,其中,對中國境內的遺產實行總遺產稅制,對中國公民繼承或受贈的中國境外的遺產,實行分遺產稅制。境內遺產實行總遺產稅制主要出于以下因素的考量:一方面總遺產稅制有利于防止稅款流失。由于總遺產稅制采取的先統一征稅再分割處理遺產的模式,避免了遺產分割處理環節對稅收征納的影響。在分遺產稅制模式下,繼承人可能為了規避稅收而虛假分配遺產,進而造成應納稅款的流失。另一方面總遺產稅制有利于節約稅收征納成本。與分遺產稅制對繼承人分別征稅和混合遺產稅制兩次征稅相比,總遺產稅制實行的是對全部遺產一次性征稅,其稅收征納成本占據明顯優勢,能有效地節約社會資源。此外,總遺產稅制程序簡單、操作難度相對較低。由于我國在新中國法律體系和稅收征管制度中首創遺產稅,社會公眾的認知程度和稅務征管人員的業務熟悉程度均有待提升,過于復雜的程序設置反而適得其反,簡便易行的總遺產稅制顯然可以有效地克服新設稅種帶來的各種困難,減少征收阻力,實現制度初衷。而對中國公民繼承或受贈的中國境外的遺產,顯然以實際獲得的資產進行納稅為宜,如果同樣適用總遺產稅制,明顯超越了一個國家主體的管轄范圍。
其次,關于遺產稅征收原則、對象和范圍的選擇。目前,世界上114個征收遺產稅的國家都采取了屬地原則,這是當然的原則,但綜合考慮遺產稅開征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國宜采用屬地兼屬人的原則,即在中國境內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和中國公民繼承或受贈的中國境外的遺產,才需要征收遺產稅。屬地兼屬人的原則,顯然有利于國際資產的流入并避免境內資產的流出,防止遺產稅的開征對吸納外國資本的沖擊。在對象上,納稅義務人應當至少包括中國境內遺產的繼承人、境外遺產的中國繼承人和被贈與人。在范圍上,征稅的財產應當包括涵蓋動產和不動產在內的所有財產性權益。
再者,關于稅種稅目的協調配套問題。遺產稅的實施,必然需要贈與稅的開征與之配套,這也是開征遺產稅國家的不二選擇。遺產稅和贈與稅作為財產稅的兩個重要的稅種,均是國家以財產流轉行為為對象課征一定比例財產的稅。若單單推行遺產稅,而無贈與稅種與之配套,則可能會出現為了規避繳納遺產稅而將個人資產以贈與的方式分割出去。贈與稅的原則和對象上,究竟是否需要考慮作為與遺產稅協調配套的稅種,而有限制地征收,還是較遺產稅而言擴大征稅的對象,則應綜合考慮,合理設置。
最后,是遺產稅開征的思想基礎。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一定的法治觀念是現代社會治理的思想前提。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的人治環境,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法治觀念是遺產稅開征的重要條件。同時,要積極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財產觀,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要科學地處理物質傳承和子女培養的關系,引導民眾牢固樹立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和稅收意識,只要公民的思想一“開竅”,則遺產稅開征的大門就可順利打開。
[1]袁輝.遺產稅開征的技術難題及對策研究.吉林大學.2004.
[2]王小強.淺探開征遺產稅.價值工程.2017年7月.
[3]陳文.對于我國開征遺產稅若干問題探討.中國高新區.2017年5月.
[4]袁海燕.我國遺產稅法律制度研究.河北經貿大學.2013.
[5]白曉峰.遺產稅立法的困境與路徑選擇.法學論壇.2014(3).
[6]池英.我國遺產稅基本法律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