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深入改革,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中正逐漸變成關注的對象。將語文與德育相結合,不但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還能讓小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本文主要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德育教育;語文教學;重要性
德育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德育不但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要,更是一個民族能安身立命的所在。那么,德育的內涵是什么呢?德,即人的品德。從不同的方面來看,德育有著不一樣的內涵。從教學的層面上來看待德育,即使涵養學生的精神道統,讓學生有個良好的精神世界。簡單地說,德育就是通過思想品德的教育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做人”。小學生正處于思想道德建設形成的重要階段,這時候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在中、高年段進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全民族的正能量。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原則
(一) 寓理于情
由于一、二年級的孩子處于剛開始的識字階段,進入到三年及以后才開始逐漸的有自己的思考。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課本中的優秀篇目,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面去喚醒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在道德的世界里可以辨明是非,提高自己的覺悟。語文作為一個基礎學科,是所有科目的基礎,即便是母語,可是由于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也是有所差異的。所以,只要教師能夠付出愛心和時間,同時也就能找到在孩子們背后所蘊藏著的才華和不同的能力。放下高高在上的老師的威嚴,為學生創設一種新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敢于敞開心扉發表意見,爭論問題,啟發、指引學生,讓他們能夠在質疑聲中發展。如課文《守株待兔》,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這篇課文用了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學習課文,不應該有不努力就能成功的僥幸心理,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還可以讓學生理解做什么事情要找尋多種方法,走多條路,不能一條路走到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二) 榜樣引領
英雄之所以能攜帶著永不褪色的風采與情懷,一次次突破被歷史遺忘的奉獻,躲避被流言中傷的危害,除了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之外,還在于他們身上涵養著我們民族千百年來從未間斷過的浩然正氣。正面人物形象直觀,有益于被小學生接受,也因為其人物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因此樹立正面典型人物也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之一。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卻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更加可悲。”敬畏歷史,崇拜英雄,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傳播的。
不單單是英雄人物,我們身邊的好人好事也都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學生們向他們學習的時候,當他們回答“老師,我們覺得他們很棒,我們也想向他們學習”的時候,他們自身的素質也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最后,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有很強的創造力,雖然他們已經有了對事物的接觸能力,但是他們的分析能力還是不足。即借鑒課文中的優秀人物進行講授,比語文教師空洞的說教顯得更為親切,更能夠被現代的小學生所接納。
(三) 陶冶情操
小學生的情感細膩,并且創造力和想象力豐富,往往對教師有著崇拜之情。因此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陶冶情操就是要求教師在講課期間要有創設情境的能力,使得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道德和情操都能得到改善。語文教師是情感表達的直接傳授者,有著其他學科所沒有的魅力,只有教師能夠真心真意地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更好地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陶冶情操。
二、 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方法
(一) 認字寫字指導中滲透審美情趣教育
在低年級中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讀音識字,讀音組成了漢字,漢字組成了語段,語段構成篇章,篇章構成文章。漢字在語境中構成了語言節奏,產生了語義轉換,產生了文字的美感,傳遞著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在寫字教學中體會我國漢字構成的基本規律,運用美學教育的原則,有機地滲透德育。例如“人”,為什么用一撇一捺組成,可以解釋為“一撇一捺分別代表人的軀體和精神,精神支撐著軀體。假如人沒有了精神,還能成其為人嗎?”以此來讓同學們感受同一個漢字的不同理解方式,啟發同學的智力,提高審美情趣。
從漢字之間的構成反映出人和人之間的處事關系,映襯出每個字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從而有機地將漢字和德育進行聯系,感受中國漢字文明的魅力,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 美文詩篇朗讀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雖然國家實行了二胎政策,可是現代青少年也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家庭的悉心照顧,使他們變得聰明并富有才干,但是同時,也會有個性鮮明、不懂得尊重人、驕縱人性等缺點,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嚴重。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懂得擔當,懂得團體協作的重要性,那怎么樣進行教育呢?就需要通過優秀的文章進行學習,由此啟發學生深刻思考。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一些引發學生深刻思考的文章,往往凝結著作者本人的情感,帶給學生深刻的體會。如蘇教版三年級下的《烏鴉反哺》,先讓他們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了解烏鴉母親在年老飛不動的時候,她的子女就會四處去尋找食物,找到了以后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以此來回報養育之恩。直到母親去世為止,而且從來不厭煩。讓他們體會我們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養老、愛老。明白我們也應該這樣對待父母,啟發學生父母養育我們的不容易,烏鴉尚知道反哺,何況我們呢?并給同學們留生活作業,給爸爸媽媽們洗一次腳,借此讓孩子們知道父母養育我們的不容易。在學習了季羨林的《我的父親母親》后,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和母愛”,同學們在羅列了一系列的事件以后感嘆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的同學說:“我們不應該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應該自立自強,以后好好學習爭取讓父母為我們驕傲!”借此,啟發學生:那么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需不需要幫助呢?那需不需要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同學們和之前進行比較,進行反思,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意識。
(三) 美文詩篇欣賞中滲透對祖國熱愛之情
美好的文章都會以“文字美”和“意境美”,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同時讓學生能夠在語文的海洋中徜徉,了解內在的并培養出學生能學好語言文字的熱情和思維能力。文字美,就是用優美的語言來拼湊成一篇優美的文章;意境美,一是立意高深,讓人難以捉摸,二是構思巧妙,文章渾然天成。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風景類的文章,感受到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了解小動物與人所不同的行為習慣,感受到人與動物相處的友愛。老師把點播和誘導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人生哲理,樹立關注生態環境的意識。課文中描繪美麗多姿的山川景物也隨處可見,如《黃山奇石》《葡萄溝》等,這些優美的文章經過教師繪形、繪聲、繪色地渲染過后,再由學生朗讀、品味、欣賞,久而久之,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有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祖國的強烈認同感。
(四) 唐詩宋詞的賞析中滲透高尚情操的教育
在我國,唐詩宋詞的歷史源遠流長,并且產量極其豐富,其中的許多詩至今仍然在我們的心中留下印記。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總能碰到一些不如意或者是不順心的事情,特別是小學生在遇到小朋友之間打架或者矛盾的情況,因此有一個良好對待挫折的心態和如何處理問題的態度是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會深厚的朋友情,重情重義要珍惜友誼;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體會有遠大的理想;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知道遇到挫折應該坦然面對;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感受到勞苦大眾辛勤工作的艱辛,讓小學生明白要時刻懷有感恩之心;在“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來學習古代詩人的那種不怕犧牲的意志和堅守高潔的決心。引導學生學習古代詩人的樂觀豁達的態度,增強抵抗挫折的能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自然景觀的認識,由此可以拓寬對名勝古跡的延伸,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美壯觀景象的喜愛之情。
三、 結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職責任重道遠,“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學好語文,就要先學好做人”。素質教育應該和語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生真正地在語文的學習中體會到傳統的文化帶給我們的處世之道,才能更加在學習過程中尋找自身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少卿.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學周刊,2015(06).
[2]宋瑞瑞,任美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科學,2015(02).
[3]趙志璽.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5(30).
[4]戴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5]王凱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4(33).
作者簡介:王艷玲,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