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是人類語言文化最精華的體現,也是最能集中體現語言“文學性”的文學樣式。從春秋時期的《詩經》到盛唐的絕句、律詩,宋代的詞,元朝的曲,都給我們留下了一道道豐盛的詩歌大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初中學生要必背古詩詞(文)50首,要“誦讀古代詩歌,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古詩詞;興趣;朗讀;記誦;意境;積累
古詩詞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是華夏民族的國粹。培養初中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不僅可以夯實學生的語文功底,而且能增強民族自尊心、民族凝聚力,對學生人格的造就和發展意義重大。那么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呢?我在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下面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精心設計導語,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詩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剛入初中的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可精心設計導語將他們引入詩歌的海洋,誘發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如在教學《〈論語〉十二章》時,老師先讓學生介紹古代讀書人所讀書籍《四書》《五經》引出《論語》,教師可補充介紹《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介紹孔子生平的小視頻,調動起學生了解《論語》的積極性;教學《誡子書》時,教師可準備一段《草船借箭》的小視頻,播放后指名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諸葛亮,教師補充介紹諸葛亮的生平,告訴學生諸葛亮不僅是一位智謀超群的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嚴于律己,注重品德修養的文學家,水到渠成地引入到《誡子書》的主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學習《木蘭詩》教師課前可播放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熟悉花木蘭,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我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巾幗英雄,指名學生回答后可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花木蘭》,讓學生感受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形象。
二、 重視朗讀,在讀中記誦,感悟古詩詞
學習古詩詞,貴在一個“讀”字。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學詩的重要性。中國古詩詞具有形式美與韻律美的特點,朗誦時朗朗上口。初讀課文時,可讓學生結合注釋、課文提示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再通過配樂詩朗讀或范讀讓學生掌握朗誦時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朗誦技巧,令其反復朗誦,從而體驗古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了解古詩歌大意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熟讀成誦。在誦讀過程中,可采用自由誦讀、分組誦讀、限時誦讀等多種方式進行背誦。教師也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當堂進行示范背誦,樹立榜樣作用。在古詩詞的記誦中,教師適當教給學生一些良好的記誦方法。如教學一些絕句、律詩時,可用名句搶先記憶法,先讓學生記住一兩句名句,再記誦全詩;教學《天凈沙·秋思》《關關雎鳩》時用畫面記憶法,讓學生想象詩歌畫面展現圖景來記憶;教學《木蘭詩》《石壕吏》等敘事詩,教師可用文脈記憶法,讓學生抓住文章故事情節展開背誦。
三、 情境再現,品味意境,體會感情
對初中生而言,學習古詩詞最難的恐怕要數品味詩歌的意境了。古詩詞重意境,詩歌的意境是借助一個個意象來傳達的,對意象的把握要靠聯想想象來領悟,這一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么,初中生該如何來品味詩歌意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呢?首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要善于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把握詩詞所創造出來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藝術特色等方面加以賞析,獲得自己的感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先讓學生理清曲中描述的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以及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詞,然后指名學生口頭描述曲中描述的畫面,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自由想象曲中描述的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冷颼颼的寒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學生通過這些情境的再現,就能很快的感悟到這首小令用詞的簡約,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的藝術手法了,體會到小令表達的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了。像曹操的《觀滄海》,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等詩詞都可用這種方法讓學生來感悟意境,體會感情了。
四、 培養習慣,注重名句積累運用
教師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學詩習慣的培養,注重積累古詩詞名句,并活學活用到說話寫作中。
首先,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并養成持之以恒的良好習慣。學習古詩詞的一般方法是:學生自讀-結合注釋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句大意;教師導讀-把握語氣、節奏停頓;教師講析詩句,學生質疑,討論探究,品味詩詞意境,領悟情感;學生誦讀,背誦詩詞。
其次,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古詩詞名句的積累與運用。教師可充分利用拓展延伸的機會,聯系小學學過的詩句分類歸納一些名言警句。如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可引導學生歸納哲理名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思鄉名言:“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既學到了新知識,還兼顧到了小學的知識,讓學生對古詩詞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教師在以后的學習中還可以用這種方法,讓學生歸納讀書名言,愛國名言,描寫春夏秋冬的名言等。并鼓勵學生把這些積累的名言逐漸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總之,在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生實際情況不斷地去踐行、創新教法,感悟體會古詩詞的博大精深,增強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
[3]李靜梅.《天凈沙·秋思》賞析.大學語文精讀課文詳析.
[4]嚴玲琍,干紅姿.《詩詞五首》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2(6).
作者簡介:張永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積石山縣吹麻灘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