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面向家長的問卷調查和小學班主任的訪談結果顯示雙方都能認識到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實際家校合作過程中小學班主任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中介”者。但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存在發揮程度較弱、形式過于單一以及溝通平臺時間較少等問題。基于此現象為提高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的“中介”作用提出具體化建議。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家校合作;作用;現狀;建議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飛速進步,教育發展模式逐漸向現代化轉變,家校合作成為全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小學階段是家校合作的重要階段,而小學班主任是家庭和學校之間溝通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本文就關于家校合作中小學班主任作用發揮程度現狀展開調查,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家校雙方對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認識但缺少實際作用的發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基于此探索改進并增強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作用發揮程度的有效方法和路徑。
二、 調查對象與方法
筆者于2017年6月至7月,9月至10月期間對長春市內兩所小學(J小學和K小學)共160名家長下發了調查問卷并由家長獨立完成,其中回收158份,回收率約為98.75%。同時對兩所小學內的10名班主任進行了訪談。下面就調查數據進行提取與分析。
三、 調查數據的提取與分析
(一) 小學班主任是家校合作的橋梁與紐帶
在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最主要的途徑中(見表1),通過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的人數為145人,占91.77%。通過課任教師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的人數為6人,占3.8%。通過孩子同學了解的人數為7人,占4.43%。通過學校管理層了解的人數為0人,占0%。在教育孩子遇到困難時,最常用的處理方式中(見表2)家長按自己以往經驗處理人數為83人,占52.53%。與孩子的班主任聯系,希望得到幫助的人數為118人,占74.68%。向親朋好友求助的人數為46人,占29.11%。查閱報刊、媒體相關信息的人數為63人,占39.87%。向教育專家求助的人數為34人,占21.52%。
從上述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家長了解孩子在校主要表現通過班主任途徑占91.77%,充分體現出小學班主任是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的最主要途徑。而當教育孩子遇到困難時會有39.87%的家長選擇與孩子的班主任取得聯系,家長選擇人數甚至超過了按自己以往經驗處理的人數。這說明對于家長來說在孩子教育方面對小學班主任有極大的信任,并已經深刻認識到小學班主任是學生主要的“精神關懷者”,是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他人”,具有絕對的權威性。綜上所述,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與作用,是溝通學校和家長的橋梁和紐帶。
(二) 家校合作雙方缺乏專業指導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只有雙方通力合作才能使教育作用達到最大化、最優化。鑒于此家長和小學班主任有無進行家校合作的意識并且是否能正確認識理解其含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1.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認識與理解
在對家庭與學校合作內涵的理解中(見表3)家長認為教師和家長是合作伙伴人數為82人,占51.9%。認為應由教師牽頭,召集家長參加教育子女活動的家長為49人,占31.01%。認為家長應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的人數為26人,占16.46%。認為不清楚的人數為1人,占0.63%。在與小學班主任訪談的過程中10位班主任中有7位班主任認為家校合作是雙方積極主動,共同進行合作。而其余三位班主任認為應由家長主動進行。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家長對于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定位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有約50%的家長認為教師和家長是處于合作伙伴的平等地位,且只有16.46%的家長認為應該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家校合作。在調查過程中部分家長反映不知道什么時候合作、該怎么合作。其余31.01%的家長認為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應該更加主動,占主體地位,而家長往往只是參與或者只想配合。而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小學班主任對家校合作也沒有全部達到正確的認識與理解。
2.家校合作的態度
在家長對加強與學校合作的態度中(見表4),家長對于加強合作態度非常迫切的人數為97人,占61.39%。家長態度迫切的人數為58人,占36.71%。無所謂的人數為3人,占1.9%。且在訪談的過程中,10位小學班主任對于家校合作的態度也都是積極且迫切的。
(三) 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作用發揮程度弱
在調查過程中當問到根據以往的經驗,家長在一個學期中一般和孩子班主任有多少次聯系(主動聯系與被聯系均包括在內)中(見表5)家長與小學班主任之間無聯系的人數為10人,占6.33%。聯系為一至十次的人數為112人,占70.89%。聯系次數在十次至二十次的人數為24人,占15.19%。聯系次數在二十次以上或更多人數為12人,占7.59%。同時在小學班主任與家長合作頻率中(見表6)可以看出當孩子的學習或思想行為等出現異常時與家長聯系的人數為96人,占60.76%。會定期進行交流合作的人數僅為22人,占13.92%。不定期交流合作的人數為40人,占25.32%。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班主任沒有充分發揮其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學期之間無聯系或聯系次數在一至十次之中的比例達到77.22%,由此可見合作頻率過低且小學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定期交流合作的比例只占到13.29%,多數只有在孩子學習或思想行為等出現異常時才會進行家校合作。
(四) 小學班主任家校合作形式單一、缺乏深入互動
1.小學班主任家校合作形式單一
在調查過程中問到小學班主任通常用什么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時(見表7)通過電話或短信進行溝通的人數為138人,占87.34%。通過QQ、微信、電子郵件等網絡方式的人數為105人,占66.46%。通過參與家校活動的人數為54人,占34.18%。其他方式均低于10%。
以上數據說明在班主任家校合作方式中最常用的方式為電話與短信、QQ、微信、電子郵件等快捷卻缺乏深入互動的網絡方式,且運用的網絡方式也是傳統網絡方式,當代互聯網科技發展迅速、不斷更新換代,家校合作也應不斷更新合作方式。同時可以看出參與學校活動以及家訪等傳統家校合作方式比例很低,眾所周知每一種家校溝通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獨特優勢,不是完全可以通過電話和短信能做到的。
2.小學班主任家校合作缺乏深入互動
在關于一般家長與小學班主任溝通中存在最大障礙信息分類統計中(見表8)有58人認為溝通平臺少,占36.71%。認為時間不夠的家長人數為71人,占44.94%。二者相加為129人,占81.65%。
上述數據說明小學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時間少且平臺少,這就決定了小學班主任沒有機會與家長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這就很有可能導致家校之間信息交流滯后且很有可能不一致。
四、 思考與啟示
(一) 學校應積極營造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圍
學校對家校合作的積極態度與重視程度是家校合作開展的基礎,為此學校應積極營造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圍。對班主任應積極鼓勵與支持其開展家校合作,可以將家校合作作為教師考核與評價的標準之一,從根本上調動其積極性。并應對作為家校合作具體組織者、執行者的小學班主任其理論知識內涵與相關理念的掌握進行嚴格把關。為此,學校應定期組織相關專家對小學班主任進行專業培訓,并應注重對家校合作中側重技巧和策略方面進行著重指導以及經驗的交流并進行考核。對家長應積極宣傳家校合作重要性,通過邀請專家講座,發放相關資料、組織家校合作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家校合作參與的積極性、家校合作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其以更積極、更專業的姿態參與家校合作,為班主任家校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從總體上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
(二) 深入開展多種形式家校合作
小學班主任應拓寬家校合作渠道并深入開展多種形式家校合作以推動其發展,為此在采用當代與傳統家校合作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班主任應與家長共同設計班級主頁,在班級主頁中增設家校合作板塊,定期進行家校合作主題交流以及成果展示、家長與家長互助等多種家校合作形式。定期推薦相關書籍、材料,定期組織經驗交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型方式進行合作交流。同時應積極發揚傳統家校合作方式優勢,對情況特殊的家庭進行家訪,組織有相同問題家長開展小范圍家長會等進行面對面交流,多方面、多形式、多角度的進行家校合作。
在家校雙方都清晰認識到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中介”者的重要地位背景下,小學班主任作用發揮程度的提高必定能促進家校合作致力于共同目標努力,形成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教育合力,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共同獻力。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趙立芹.當代美國中小學教師的素質要求[J].基礎教育參考,2003(9):23-25.
作者簡介:盧穎,吉林市長春市,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