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應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使命,以問題為導向,以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育人的根本路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育人工作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關鍵詞:立德樹人;牢固意識;輔導員;育人路徑
一、 引言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落腳到高等教育層面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享受更優質更公平的教育資源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對于高校輔導員工作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一是“育人”與“成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二是意識形態培植實踐不平衡不充分;三是思想教育寓于育人工作全方位全過程不平衡不充分。
二、 高校輔導員育人工作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一) “育人”與“成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輔導員工作是“育人”的工作,要求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目前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個人經歷“此消彼長”的消耗中,導致輔導員“育人”功能發揮有限。
(二) 意識形態培植實踐的不平衡不充分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面向未來,我們的很多教育理念還趨于陳舊,教育方式還沒有與青年樂于接受的方式相對應。在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教育上存在不足,學生認同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需加強。
(三) 思政教育寓于育人工作全方位全過程的不平衡不充分
專業考核一枝獨大,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思維、身體健康成長、審美觀、勞動意識和動手技能等培養訓練環節不同程度地被知識學習的時間擠占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銜接存在嚴重的缺失缺位,導致育人和專業發展不均衡,“高分低能”、“精致的利己主義”并不少見。
三、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高校輔導員育人路徑建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應不忘初心,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作為育人的根本路徑,具體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 完善學生工作體系
輔導員應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把握時代人才培養需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育人導向貫穿到學生工作全過程,運用改革創新的思路不斷深化大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模式改革。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在組織、制度、媒介、評選機制方面進行統籌考量,完善學生工作體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完善學生榮譽體系。以“引導學生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建立形式多樣、評價多元、層次分明的引導體系,如自強之星評選、優秀學生黨員評選、公益之星評選、科技創新達人評選、文藝積極分子評選、優秀學生干部評選等表彰活動,注重突出榜樣引領作用,激發學生自豪感。
2. 注重思想引領,完善學生實踐教育。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應注重思想引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結合起來,讓專業教師參與進來,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對現實問題的認知水平、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3. 完善學生發展體系,著力探索多樣化成長路徑。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依托第二課堂強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依托“青馬班”、“學生黨支部”等黨校、團校組織促進學生理論素養提升;依托“創新杯”、“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暑期社會實踐”等競賽平臺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依托學生干部培育,適當下放權力,提升學生的領導力和執行力;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美育教育、體育鍛煉、公寓文化活動和職業發展規劃等活動助力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 持續深化思政課程改革和思政團隊建設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的主渠道作用,打造一批精品課和示范課,提升教學理論、完善教材體系、擴展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技術。高校輔導員隊伍里不乏具有思政專業背景、豐富的思政教育實踐經驗、碩士以上學歷的優秀人才,將其納入思政課程教學的教師團隊中,打造一支專兼職的思政教師隊伍,互相學習與交流,有利于提升思政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改革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思政課程與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及學生黨建工作貫通,滿足學生全面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演講”納入思政課程的教學體系。由輔導員進行授課,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演講,增強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堅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決心。
(三) 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和教育引領功能,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強化協同效應,形成“課程思政”新格局;推動蘊含和體現學科知識和人物的科學精神,治學態度、研究特點等成為重要的育人元素,構建“全員育人、全方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 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員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17.
作者簡介:李露,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