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教學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社會的需要就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目標,現代社會要求富有創造性的人才,教學就要從實際出發,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探究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高中生;身心健康;創新能力
當代的高中生是國家的未來,社會的棟梁,他們成長在信息開放的環境中,每時每刻都在接收著各式各樣的社會信息,對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看法,在信息化的時代,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看待問題的方式。隨著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他們對很多社會問題都希望通過正確的方法去深入研究它,希望通過教師的講授,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并以理論聯系實際,回答他們對社會了解中的疑問,如每天見諸報端或網絡的經濟體制改革、國際局勢的爭端、或外交風云的變幻等重大的國內、國際問題,希望通過學習可以找到尋求答案的正確途徑,給自己解答疑惑。這就是我們課程開設的現實需求,也體現了學生求知的進取心。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訴求,結合教材,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為學生“授業解惑”,并要做到“授人以漁”,只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利用這些方法主動的去分析問題,才會更好的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一、 政治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
學校教育要培養健康的人才,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要是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指身體沒有疾病,能夠承擔各種學習和工作,適應社會當中的各種考驗;心理健康則指人在社會當中要有能夠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心理素質要過硬,樂觀、積極、堅韌、能夠承受各種打擊等,這些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個人能夠適應社會的基本需求,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現代社會,很多學生出現因為心理素質極差而錯失精彩人生的機會,媒體報道,每年的高考期間,都會有部分學生因為心理素質差,擔心高考失利,在考場上發揮失常,輕者精神失常,重者甚至跳樓輕生,這些都是心理素質不過硬的典型,這樣的學生即使進入到更高的學府就學深造,也不會有更好的成就,有些招生機構負責人甚至對待那些輕生的現象說,幸虧他沒有考上我們學校,否則又是一個大的失誤。因為,人生無常,不會一路坦途,總是充滿坎坷崎嶇,如果連這簡單的問題都不能很好的解決,那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呢?因此,高中政治課程應該注意強化學生心理素質,這也是素質教育對教學的一項要求,培養學生承擔風險的品質。新課改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心理素質,教學當中應該有更加積極的回應,即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為社會培養身心健康的創新人才。
二、 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置身于民主、和諧的氛圍之中可以更好的激活學生的思維運動,調動全身各個器官投入到學習當中來。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教學環境。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師不斷學習,了解相關學科的最新學術前沿,注意國內外時政大事、社會熱點等,要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等,只有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的思維跟上時代的節奏,才能夠創設出沒有違和感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通過一系列教學手段,利用圖片、聲音、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讓學生們切身感受到生活當中所看到的事物,并能由此聯想到教材當中的知識,這樣就不會生硬、機械,學生們也能更好的理解知識。
三、 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成績,很多都是從發問開始的,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才會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學設計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解決教授的知識和學習的方法這一問題。在這一環節當中,解決問題最佳辦法就是設計問題,創設出更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疑而問,為問而學。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和懷疑意識。教師要放棄傳統的“主宰”地位,允許學生質疑自己,充分發揮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當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去有根據的懷疑,允許學生對教材、理論、教師等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觀點,最重要的要善于引導學生沿著自己的看法去探索、去尋找真理,去創造性的發現問題的本質。如在教授《經濟生活》當中有關“銀行”的知識時,涉及信用卡的功能,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信用卡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可以起到支付、消費的便捷功用以外,還有其他用處嗎,一個同學講到可以用來割紙、劃直線、當撲克牌、刮玻璃上的污漬、打上眼以后當鑰匙墜等,一時間很多同學都“腦洞大開”,答案五花八門,什么都有,這樣一個思維的撞擊,讓學生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通過交流,拓寬了他們的思維。
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就是創新能力的表現,在政治教學當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創造性的學習,以及充滿了個性色彩和理解的表達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們的努力得到肯定,充滿學習的自信心。
四、 重視學習方法的點撥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對事物的認知過程,要把自身的各種因素全部綜合運用起來轉化成為個人的創新能力,在這之中,教師要給予方法上的點撥指導,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講解,更重要的是如何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并且利用信息的能力。要讓學生學習如何查閱資料、善于利用網絡媒體來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實現小組間的合作探究,互相采長補短,完成既定的教學目的等,都要求教師從中“穿針引線”,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由上可知,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不是“教”,而是“導”,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主動發問、主動探究、主動學習,提高發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動手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塑造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獨立探索問題的有用之才。
作者簡介:張瑞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