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班級管理中,存在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同一個班的學生,語文老師來上課,教室靜悄悄的,其他老師反映的不良情況,一點也沒出現(xiàn);數(shù)學教師來上課,整個班就像換了一群人似的,教室里亂哄哄的,把這邊摁下去了,那邊又鬧起來了;體育老師來了,學生都小跑過去圍著教師轉。
關鍵詞:班級管理;塑造;和諧
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做教師就要選擇合適的方式走進學生的心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熱情與真誠,學生才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才能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是一名體育教師,也是一名副班主任,下面說說我的一些體會:
一、 和諧、自主,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室是學生的另一個“家”,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一個固定的場所,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溝通、玩樂等都是在這個場所里進行,所以教室這一場所對學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把教室布置得溫暖、和諧、干凈、明亮是十分有必要的。每個學期的開學第一天,我就會與學生一起商量教室如何布置:哪兒展示學生作品、哪兒放學生種養(yǎng)的花草、為了便于小組協(xié)作式教學課桌椅如何擺放、每一期的“學習園地”該寫什么、由誰負責、學生輪值制度及安排的張貼等等,商量好后讓學生分工負責,逐個落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室的布置,使教室成為學生快樂的心境和渴求的天地,讓學生做教室的真正主人。
二、 平等、自由,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作為教師,喜歡優(yōu)秀的學生并不難,難的是同樣喜歡后進學生、學困生,對學生能同等對待。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從事教育的人們講過一句刻骨銘心的名言:“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不應該把后進生、學困生看扁看死了。又有人把學生比喻成花草樹木,有的早開花,有的遲開花,有的不開花但直接長成參天大樹。是的,教師面對學生只是幾年,還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判斷出這是小花還是名花、是小草還是大樹,因此教師更應該平等地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平等、自由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形成健康的、高尚的人格。
那一年,新接的班級中有一位男學生,一直是學校有名的“搗蛋鬼”,是班里各學科的“個體戶”。各科的老師對他只有批評與投訴。家長也知道孩子的情況,也不敢來見老師。說心里話,我第一次見他,就已經(jīng)有了討厭感。可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讓我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山中行的決心。自從接手了這個班以來,我深入地了解了他在校內校外生活和學習的各種情況后,常常會利用課余的時間,和他交談,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我都會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將他與其他同學一同看待,并更加“偏愛”他,教學時我給他多個“優(yōu)先”的權利,只要他在學習或者紀律上有一點兒的進步和改變我都會給予鼓勵和認可,與此同時給他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的許多閃光點:關心集體、勞動活兒干得出色、各項體育運動特別好等。于是,特意號召班干部帶頭與他一起為班集體做好事,安排和監(jiān)督勞動,收發(fā)作業(yè)等,還安排他參加了校運動會50米、跳高和接力。訓練中,他訓練刻苦而且還主動地帶領其他隊員進行訓練。最終在校運會上取得了冠軍和亞軍兩項獎勵。在老師的表揚聲、同學的贊嘆聲中,他一貫自卑的心理被逐漸的消除,并因此在學習上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在紀律方面也有了較大的改變,還變得越來越有上進心。可見,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自信心,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建立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自理、自律,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直以來,班主任又是“披星戴月、凡事親力親為、教導學生用心良苦、終日面對各種瑣事、幾乎每天都身心疲憊”的寫照。深究其成因關鍵有兩個:一是教師對“管理者”這個角色的意識過強,二是經(jīng)常忽視學生在其成長成才過程中也有相應的主體意識,也因此忽略了學生們的“自我約束和管理”的意識,常常把他們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擅自處理了,讓學生錯過了磨礪自己的很多機會。這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是極其不利于的。那么問題就是怎樣擺脫這種局面呢?要改變這種局面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弱化已形成的一貫的“管理者”意識,其次是要想方法去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獨立和自律中健康成長成才。
1. 學生參與制定班規(guī)
有名的教育家斯賓塞曾說:希望教育家們記住一個道理,你們的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并非一個時刻需要人來約束和管理的人。因此,作為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自律意識。學生自主管理的前提是他們認可的制度或者約定,學生的自我管理不僅是管理好自己、約束好自己,更是學生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是學生在班級中的自我班務管理。每當走進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根據(jù)班級內學生們實際的一些情況,制定與此相對應的管理方法,規(guī)定全體學生都要參與,讓他們感受到每個人都能成為“立法者”,通過主題班會、小紙條等,征集“金點子”,然后與學生共同確定班規(guī)。學生覺得班規(guī)是自己有份制定出來的,感覺上就不是老師在管自己,而是自己管自己,自己約束自己了。此種做法不僅讓學生能民主參與班級管理,還從某種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參與學校學習生活的積極性。
2. 成立自治小隊
要有好的班級就務必要形成學生自我管理的機構,可以依據(jù)該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成立這個機構。每次接手新班級,都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能力和喜好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隊,由隊員“輪流執(zhí)政”任值周小隊長,如學習督導小隊、紀律監(jiān)察小隊、衛(wèi)生監(jiān)督小隊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和被管理應該緊密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對班級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極大地開發(fā)了他們在班級中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者的這種管理手段,大大加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信任感,從另一方面來說還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作為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應通過日常的班級管理,為學生提供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學會參與、學會發(fā)展、學會自理與自律、學會承擔責任,讓學生獲得班級管理的積極體驗,讓學生從被管中進入管理者的角色當中,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進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
作者簡介:歐陽燕良,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溫泉鎮(zhèn)第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