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莉
摘 要:在初中教學中,數學教學更趨向于理論化,學生在學習時,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教師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盡量在教學中帶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學習態度參與到初中數學課堂中,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起來更加輕松。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感因素;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課堂充滿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一味傳授,學生為完成任務而接受。如果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仍然像這樣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顯而易見教師的教學成果只能原地踏步,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能止步不前。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學生不能只發展學習成績,還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如果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帶入情感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能夠得到提高,綜合素質也可以得到培養。
一、在數學教學中帶入情感的講解
數學的學習不同于語文,數學教師會告訴學生數學考試中的答案是唯一的,只有答案相同,過程中有推理才能在考試中得分,而語文則不同,只要答案相似或者更好學生就可得分,所以語文的教學可以很好地帶入情感。而在數學這樣理論化的教學中,教師通常不會帶入情感,教師在黑板上給學生證明某個定理是如何得到的,然后再給學生演示如何將這個定理運用到某道題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大多數數學教師習慣的教學方式。如果初中數學教師在給學生的講解中帶入一些情感,數學課堂就會顯得生動有趣一些,與冷漠和缺乏情感的數學教學方式相比,這種教學方式無疑可以為學生帶去更多的益處。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相反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相反的意思吧,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比如,你們的心中住著天使,還住著什么呢?”這個時候老師可以故作思考,假裝忘記讓學生來回答,學生:“惡魔。”教師可以假裝恍然大悟:“沒錯,生活中有相反的事物,我們的數字也有相反的,它們有一個簡單的名字叫什么?”學生:“相反數。”像這樣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帶入自己豐富的表情,可以帶動學生也加入教師的表情表演中,然后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教師的數學教學中去。
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帶入積極的情感
情緒是人類基本的情感表現,喜怒哀樂四種情緒在同樣一件事中,會有不同的影響。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同樣會受到不同情緒的不同影響,積極的學習態度會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感到輕松愉悅,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好的學習成績,反之,消極的學習態度會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感到疲憊、厭煩,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產生放棄數學的想法,所以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大部分學生產生消極的態度的原因是數學成績不理想,或是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平時成績去分析原因,然后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去解決它。比如: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觀察學生的上課態度,然后在課后可以找學習成績有所下降或是在課堂上開始變得消極的學生談話,詢問學生是否遇到了什么學習上的困難,然后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去克服它,這樣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從而轉變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另外教師不要把自己生活中的消極情緒帶入課堂中,那樣會影響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平時的課堂上教師要對表現好的學生加以肯定,對成績有所下滑的學生加以鼓勵,引導學生將積極的情感帶入課堂中。
三、初中數學課堂中情感因素滲入的作用
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所表現的行為、學習的動機不盡相同,同樣學習者在不同的情感狀態下所得到的學習效果也不盡相同,通常學生在課堂中是否投入感情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表現,間接地影響數學學習成績,而學生是否會在課堂中投入情感又取決于教師在課堂中的情感表現是否能夠帶動學生,所以數學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在教學中投入自身情感。研究表明,人類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情感分量,與對這件事的印象程度成正比,如果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印象更深刻。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第五節的“因式分解”的學習中,這節內容需要學生熟練地掌握因式分解方法,教師在給學生講解例題時可以帶入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自己強烈的數學興趣。教師可以用“同學們看著我做到了這一步,下面我要開始變了,看清楚哦,我要開始變了”這樣詼諧的語言來代替“同學們下面我要開始進行因式分解了”。同樣的目的,一個有感情的投入,另一個沒有感情的投入,很明顯第一種更能帶動學生進入數學課堂中去。
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如果教學過程中師生不能很好地互動,學生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就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數學教學活動并不是教師的個人舞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參與者,只有組織者有序地組織好參與者,讓參與者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才能完美地完成數學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蔡井虎,劉紅花.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情感因素的滲透[J].中學時代,2013(24):85.
[2]郭福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