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莉
摘 要:質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學習元素,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會問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重要表現。人們經常說:不懂得提問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難度更大。”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僅僅需要一個專業的技能,而提出全新的問題,就需要從全新的角度出發,在此基礎上去看待之前的問題。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會問,讓學生在創新中學習呢?以下將一一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導;會問
一、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讓學生敢于質疑
研究發現,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敢大膽地提出問題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常見現象。其主要存在兩種心理作祟:一種是懶惰心理。在語文學習中,有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動腦筋,對問問題提不起興趣;第二種就是自卑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任何價值,甚至會引起學生的譏諷嘲笑,又害怕在課堂上無效的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而受到批判和指責。一般問題的提出通常是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思考過多的就是如何設計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如何使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中害怕提問。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激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例如,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結巴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余時間繼續補問;針對害怕在全班師生面前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其次,教師必須巧妙地設計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的各個環節誘導,引發學生提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會問競賽活動,利用對比提問的質量以及數量來評估小組競賽的成績,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競爭的環境下消除恐懼思想,敢于提出問題并質疑問題。
二、教給質疑方法,尋找問題來源,讓學生善于提問
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質疑能力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教授學生正確的質疑方法,讓學生的質疑為教師的導學指示方向,以此來提升教學質量。
1.從課題質疑
課題是文本的點睛之筆,它通常能夠清晰地闡述文本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大概脈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課題為出發點,引發學生提問,在引導學生從課題開始質疑時,教師必須告訴學生題目的含義,根據含義來理解文本內容。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提示學生可以根據課題提出問題。一般都以“為什么?怎么樣?”等來進行提問,久而久之,就會幫助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從而由一個問題引發出另外一個問題。例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火車是什么?火車都在哪里?誰坐過火車?無論提出的問題是否對文本有意義,都是引發學生會問的初期,當學生有了質疑的心理,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就會積極發言。
2.從篇章質疑
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自己不了解的內容(例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一重點知識等)提出來。這樣學生就會逐漸養成閱讀文本時尋找不了解地方的習慣,從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首先可以讓學生朗讀文本,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質疑,學生就會提出很多問題:小蝌蚪好看嗎?它是魚兒嗎?它的媽媽長什么樣子?小蝌蚪和作者又有什么關系呢?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講述小蝌蚪找到媽媽的……
3.從重點語句質疑
在了解課文中,教師可以通過掌握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文內容,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女媧補天》一文時,有這樣一句話: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媧突然被一陣“轟隆隆”的巨大響聲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遠遠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塊,露出一個黑黑的大窟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轟隆隆,塌”這兩個重點詞匯進行提問,學生就會有很多問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天空中的窟窿指的是什么?在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知道這兩個重點詞匯之間的關系,拓展思維鍛煉,又能夠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掌握,讓其深刻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
質疑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問題。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刻地進行不同階段的提問,放權給學生,讓其可以質疑教師的觀點。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時,可以鼓勵學生針對文本內容進行提問,敢于質疑文本,當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時,教師必須及時鼓勵并表揚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會問,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而言之,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質疑開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會問的意識,讓學生在問題意識中學習,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思聰.小學語文課堂引導學生會問的探究[J].新課程改革,2015(6).
[2]劉春燕.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會質疑[J].教育教學周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