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先
摘 要:以前的課堂教學,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難以提升,新課程改革實施后,老師應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難以提升,新課程改革實施后,老師應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課堂教學。那么,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老師,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完成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呢?本人經過研究和總結,再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想談以下幾點淺見,和各位同仁交流。
一、用心備課,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老師首先要在課前用心備課。備課,就是要了解教學大綱,熟悉教材,設計精彩的課堂教學內容,歸納和分析重點、難點,設計好難點、重點的切入點,讓學生容易理解,以便達到教學的目的;其次,備課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學生。這一點常常被很多老師忽視,他們總以為備課就是熟悉教材,和學生無關,更和了解學生無關。其實不然,一個老師如果做到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他們就能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要,掌握教學節奏,調整教學內容,且有針對地進行教學;第三,備課還有一點要注意,設計好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練習。以往老師總是獨占所有的課堂時間,一講到底,學生沒有思考和練習的空間。新課程標準要求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再不能像以前一樣只注意講,而忽視了練,要講練結合,讓學生動手練習,才能達到對知識的理解,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在備課的時候,做到從教材到學生,到課堂練習等,全方位地準備和設計,才能保證高效高質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巧用多媒體設備,營造課堂氣氛
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老師只靠一本書、一張黑板、一支筆,頂多再配個三角板、尺子、圓規等,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設備也相對匱乏,課堂氣氛也相應的比較沉悶,缺少應有的活力和積極性。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成了生活中、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多媒體教學也就理所當然地走進了課堂,以它超強的功能,還有色彩、圖畫等視覺沖擊力的作用,迎合了小學生的天性,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在給學生教學 “軸對稱圖形”時,我就借用多媒體,給學生找了些軸對稱的圖形,讓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圖形、建筑物、鮮花、樹葉等,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魅力,也讓學生體會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魅力與神奇,從而有效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了高效教學。
三、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學生互動意識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教學態度是一刀切,不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層次,統一灌輸,能不能接受,理解不理解,老師再不過問,也不關心。老師關心的是大多數,是一部分學生,至于學困生,少部分,不影響老師的教學速度。這樣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只能讓班級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也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區別地教學。對于一些學困生,或者學習平平的學生,老師要更關注他們,在課堂調動他們與同學互動、與老師交流的主動意識。比如,針對他們還不太懂的問題,老師可以把抽象的知識,用形象、直觀的比喻與學生互動,達到學生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對不太懂的題,在課堂練習的時間內以小組的形式與同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這才能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真正全面地提高課堂效率。
四、巧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于年齡的關系,小學生都爭強好勝,愛表現自己,也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激勵等。小學數學老師剛好利用小學生的這個天性,結合教學內容,運用獎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有17個蘋果,每個袋子裝4個,看誰能用最節約的方法把這些蘋果全部帶走?”同學們聽到這個問題,來了興致,都低頭計算,或者與同桌交流。最后大家都給出的結果是用4個袋子,但是在處理最后一個時,有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說把最后一個吃掉就可以了;有的說可以裝在自己的兜里等。在同學的答案面前,我用鼓勵和表揚的口氣說:“大家都很聰明,很有想法,不錯。”同學們在我的鼓勵下,以下的課聽得更認真,更積極,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當然,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還有很多,老師要結合本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用心備課,設計精彩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與老師有效互動,就能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韓俊義.淺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周刊,2017(15):27-28.
[2]李珍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7(1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