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是全人類所一起所共同具有的且分享著的文化特征,在所有人的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具有著重要作用。明末由于統治者政治力量的虛弱和對國民的殘酷壓榨,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滿族入關以來,為了強化統治推行一系列服飾改革制度,在當時的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清朝后妃由于生活環境的原因,與漢族文化接觸較少,能夠保持相對原始的滿族服飾制度。清朝后妃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特殊的意義作為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意義遠遠不限于服飾審美及文化傳承,而是作為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成因源流的探究、對于民族意識及其文化情結的剖析、對于傳統觀念體系和社會歷史進行深入了解的形式化因素和直觀參照系,具有重要的例證價值和研究意義。
關鍵詞:清代;后妃形象;文化特征
一、服飾的含義
服飾是指人們穿戴在身體上的東西,即衣、褲、裙、鞋、帽、襪、頭巾,手套等服飾和耳環、項鏈、手鐲、戒指等飾品。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是全人類所一起所共同具有的且分享著的文化特征,在所有人的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具有著重要作用。
二、清朝后妃形象分析
清王朝一統天下后,借鑒吸收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同時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清朝后妃由于生活環境的原因,與漢族文化接觸較少,能夠保持相對原始的滿族服飾制度。以皇帝后妃為主體的清代皇家服飾,包括禮服、吉服、常服、便服等在不同場合穿著的各種服飾。禮服肅穆莊嚴,吉服喜慶熱烈,而便服、常服繽紛競妍,華美艷麗。清朝后妃的服飾中,禮服、吉服有明確的制度規范,常服、便服色彩艷麗,變化豐富。禮服和吉服的形制不僅是各種場合的規范服色制度也是其背后文化內涵的體現。研究清朝后妃的禮服和吉服形制不僅是對傳統服飾的研究更是對其當時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揭示其對中華民族現代服飾的影響,可以讓我們在先人的文化瑰寶中,找到無窮的靈感,對現代服飾的設計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禮服
禮服為清代帝后參加重大典禮所用。凡宮廷朝會、內外祭祀等重要場合,如皇帝登基、祭拜天、地、日、月,皇后親蠶,以及在元旦、萬壽、冬至三大節日時皇帝、后妃均要身著禮服親自參與。其禮服如朝袍(朝服)、朝褂、哀服、端罩等,其他如朝靴、朝帶等亦要相應佩戴使用。
(1)朝褂
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貴妃的朝褂,按《大清會典》規定,有三種款式,均石青色,織金緞或織金綢鑲邊。這三種朝褂領后均垂明黃色絳,絳上綴飾珠寶。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時胸前掛彩帨、領部有鏤金飾寶的領約、頸掛朝珠三盤、頭戴朝冠,腳踏高底鞋,華美絕倫。
(2)朝袍
朝袍為清宮后妃所用之朝服,用于宮廷朝會、祭禮等各類重要場合。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兩類,均為明黃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合。開領和袖子另有特點,開領是從領口右緣向右方折斜,故與斜領或圓領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與接袖、綜袖、袖端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縫一段上寬下窄的裝飾性護肩,領后垂明黃絳,上綴珠寶。穿時朝袍必與朝褂配套。
(3)朝裙
皇后、皇太后、皇貴妃的朝裙款式為右衽背心與大擺斜褶裙相連的連衣裙,在腰線有襞積,后腰綴有系帶兩根可以系扎腰部。冬用片金加海龍緣邊,膝以上用紅織金壽字緞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龍妝花緞面料,均以正幅裁制。夏用紗為之。貴妃、妃、嬪均相同。
2.吉服
清代吉服又稱“花衣”、“彩服”,主要用于重大吉慶節日、筵宴,以及祭祀主體活動前后的“序幕”與“尾聲”階段。清代后妃吉服,于莊重中蘊涵活潑,于成規中追求精美,可謂異彩紛呈,獨具特色。
(1)龍褂
龍褂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平袖端、長與袍相應的服裝。龍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皇后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后正龍各一,襟夔龍四,余同妃。
(2)龍袍
皇后、皇太后龍袍為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裾、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長袍,明黃色。領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侍?、皇后的吉服袍,其制度有3種,皇貴妃以下的吉服袍,制度為一種。皇太后、皇后、皇貴妃的吉服袍,皆用明黃色。貴妃、妃的吉服袍。
3.清朝后妃配飾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最后階段,不僅服裝上制度規范、高度發達,后妃頭上首飾的制作工藝也是集歷代之大成,種類之繁多、紋樣之精美、造型之獨特為歷代之最。
(1)頭飾
清初,出現了“小兩把頭”,“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后妃發式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審美型發展。清中期,極大地發展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滿族婦女將頭發完全上梳,支撐頭發,一般為長方條形。到清代晚期,清宮后妃又流行頭套式的“大拉翅”發型,“大拉翅”也就是一字頭的一種。
(2)鞋
滿族是游牧民族,滿族婦女均為天足,除靴子以外,宮廷生活中更多的時候穿著繡鞋。滿族繡鞋面多為緞繡、綢繡,花色隨所欲。鞋的款式以底的形狀分為高底鞋、花盆底鞋、元寶底鞋和平底鞋。鞋面、鞋跟多以各色料石、絲絳、累絲絳、流蘇裝飾。
三、結語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可穿著的藝術,可穿著的文化,甚至是一種可以穿著的歷史和智慧。滿族,作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遠影響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服飾特點更是影響了中華民族幾百年,在共榮、共享、共存的服飾文化基礎上,極大地擴充了華夏民族的服飾文化,清朝后妃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特殊的意義作為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意義遠遠不限于服飾審美及文化傳承,而是作為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成因源流的探究、對于民族意識及其文化情結的剖析、對于傳統觀念體系和社會歷史進行深入了解的形式化因素和直觀參照系,具有重要的例證價值和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剛、趙技術、徐思民編著,中國服裝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王建芙,錦繡大清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宮服飾(上),收藏家,2014
[3]王建芙,錦繡大清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宮服飾(下),收藏家,2014
作者簡介:孫路平(1992.3——),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形象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