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具有體現時代氣息和輻射力,滲透力強等優勢,成為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具時代感的新陣地,但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和內容的多樣化等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高校可以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打造復合型、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和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等三方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手機和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的運用也開始逐漸的廣泛了起來,引起了信息傳播的巨大變革,但是同時也造成這種背景之下的輿論環境錯綜復雜,這對于高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怎樣才能夠靈活的運用信息技術來使得大學生接受正確健康的思想文化,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負責傳播中華優秀健康文化,一方面又要為大學生的思想走向引路,因此對于新媒體的使用,應該仔細的思考。
二、新媒體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媒體是范圍比較大的概念,在目前看來,只要是能夠傳播信息的新時代信息技術的產品或者軟件都可以列入新媒體之列。比如說引發移動互聯網革命的職能手機、4G網絡,微博,QQ以及微信等等。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將傳統上的信息權力進行普及,信息發布的源頭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發布自己所在地區發生的重大事件。在教育方面新媒體的優勢在于:資源極其豐富,互動型強,尊重每個人的個性,方便快捷等等。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新媒體的先進性和多樣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無論是新媒體的硬件表現形式還是軟件表現形式,都表現除了極大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多種多樣的選擇給了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非常廣闊的平臺。比如說有了手機就能夠隨時隨地的發布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了QQ、微博就能夠將更多健康的,優秀的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用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資源,將過往靜態的思政工作方式變成動態的工作方式。
2.新媒體的時效性和便捷性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由于新媒體具有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基本上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通過網絡能夠自由的將資源從媒介的一端傳遞到另外一端,從而讓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輻射力度和滲透力大大增強。大學生能夠隨時的對思政工作的內容進行訪問,及時了解思政部門處理過的國家大事資訊,社會事件以及一些校內大事等等,極大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新媒體的交互性和虛擬性可增強大學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網絡給了人們更大的發表意見的空間和自由度,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之下,人們可以更加自由的針對一些事情給出自己的意見。并且由于在網絡中的很多場合都是匿名的,因此學生不會顧及一些干擾因素的影響,發表的意見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客觀性。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1.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難度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沒有國界和地域的限制的,對于新媒體產品來說也是如此,很多的軟件跨越地域和文化對國內的大學生給產生影響。我們要知道的是,新媒體不僅僅是傳播的工具,而且還能夠塑造不一樣的觀念和思想。正因如此,一些企圖顛覆社會的不法分子就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西方某些腐朽思想的傳播。在無屏障性的幫助之下,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影響。
2.新媒體的虛擬性容易引發部分大學生出現人格障礙和認知偏差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匿名性和虛擬性,在網絡中,每個人都擁有很大的自由度,一些大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很容易在沒有限制的情況隨意發揮,將虛擬的中的人格和現實的人格搞混,從而很輕易的就誘發了人格障礙和逃避現實的現象。
四、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1.拓展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增強引導力和滲透力
新媒體的環境之下,思政工作的陣地應該不斷的進行開拓,利用新媒體的多樣化展開工作內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應該局限在教室,還應該進入網絡,創建屬于學校思政部門的相關網站,注冊相關的微信公眾號以及開通思政教育微博等等都是有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間的手段,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引導力和滲透力。
2.提升師生媒介素養,打造復合型、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開的同時,利用新媒體積極的進行正確思想的宣傳,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在其中應該起到示范作用,為人師表,身先士卒。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夠共同提升媒介的素養。加強對思政工作隊伍的培訓,打造更加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隊伍。
3.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高校在積極整合新媒體的優勢資源的同時,必須要優化新媒體的信息環境,建立健全新媒體校園新媒體的信息監管機制,對新媒體技術條件下信息傳播的渠道和途徑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督和管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新媒體也要在監管之下才能夠更好的運行。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的影響下,高校應該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改變傳統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模式。積極開拓新的教育陣地和宣傳渠道,聯合相關部門,加強對新媒體的監控和管理,從源頭上凈化網絡,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網絡素養,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107-109
[2]張貴仁.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解析[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2):50-51
[3]何萌.探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策略——兼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6(2)
[4]蔣澤楓.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7(1)
作者信息:周晨,男,1985-12,講師 ,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