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磊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本文論述教育公平的含義,剖析我國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及其原因,并提出促進教育公平的路徑。在我國當今環境下,教育公平不僅是和諧社會建設命題中的應有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和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教育公平;和諧社會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所謂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對待。
一、當前我國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原因
教育不公平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社會所提供的教育資源不能滿足每個受教育者的需求。政府的教育投入是教育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政府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者,具有最強的經濟實力和財政支配權力。盡管現階段社會上已經形成了重視教育的良好風氣,許多企業家等民間資本以“希望工程”、“春蕾計劃”“馬云鄉村教師計劃”等方式捐資助學,但應當指出的是,這種捐資助學只能是政府投入的補充,絕對不能代替政府對教育的正常投入。而事實上,教育經費長期供給不足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國家財政的有限性也直接導致分配不均,嚴重制約著教育公平。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國家的教育發展政策更偏向廣大發達地區,這一點嚴重地脫離了中西部地區教育落后的實際,使得這些地區的教育發展更加困難。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東西部教育資源失衡的狀況已有所改善,但這種資源配置的差距仍然很大。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采取的是學生按戶口所在地實行就近入學的體制,學生不得自主擇校。但由于我國中小學長期存在著重點與非重點學校,二者的教育條件和教育質量又都存在較大差異,這樣就造成了進入不同學校的學生所享有的教育質量是不公平的,“擇校”大戰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家長在經濟實力和社會背景上的競爭,固化了社會階層間的差別,使教育資源配置人為傾斜。重點學校制度追求的是“效率”價值,采取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它與“公平”價值,與大眾教育模式是根本對立的。
由于我國教育資源短缺,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長期被認為是“一方凈土”的教育領域也受到社會腐敗行為的侵擾。在教育領域引入市場經濟機制、擴大學校自主權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制約和規范,導致一些教育部門行為扭曲、不擇手段地追求經濟利益,從而產生一系列違法亂紀和腐敗行為。教育腐敗主要包括考試舞弊、學校亂收費、權學交易和錢學交易、辦學過程中的不規范等等,集中表現為在公平競爭的升學考試制度下,通過權力和金錢的交易,換取教育資源。其中一類是通過非法手段升學,在高考中篡改志愿,利用錄取中的自由裁量擠掉分數略高的考生;第二類是“高價生”,其本身并不符合入學標準,但通過繳納“高價費”取得入學資格;第三類則表現為保送生制度以及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和體育特長生的推薦等,這些通行的制度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公正公開,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所有這些腐敗行為給一部分人帶來了私利,卻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損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對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升學考試制度的肆意破壞,加劇了教育不公正。
二、促進教育公平的路徑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減少教育不公平現象,關鍵在于擴大教育供給、增加教育投入,以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在基礎教育階段要堅決實行全免,增加中小學教師待遇,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繼續高標準、高質量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高中階段,嚴格控制學校高收費的趨勢,建立在高中階段面向貧困學生的助學金和獎學金制度,探索農村發展職業高中的新形式;在高等教育階段,完善以“獎、貸、助、補、免”為主的貧困生資助體系。政府還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政策傾斜,向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傾斜,向農村傾斜,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向廣大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傾斜,在這些地區、家庭實行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甚至給予一定的學習資助。對這些地區的教育投入,主要應依靠政府投資。
教育法制建設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環節,是維護教育公平已有成果的重要手段。通過立法程序,把國家關于促進教育公平的方針政策、制度措施、實現目標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和整個社會所遵循的準則,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最有效的措施。以法律保障教育公平必須建立健全教育法律體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嚴格執法、違法必究,尤其應加強在教育腐敗、流動人口子女入學、教育行政機關監督等領域的立法、執法、監督工作。社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社會中潛在的教育資源也是多樣化的。政府應在制度上大力發展多元化的教育服務形式,支持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辦學,鼓勵社會力量創辦民辦學校和其他的民辦技術培訓中心,使社會參與方式多樣化,增加教育資源總量,擴展接受教育的可選擇空間。具體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上分散的教育資源,發展民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教育等,這樣既可以擴大受教育者的教育機會,使教育趨于平等與公平,又可以節省有限的教育經費,擴大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從而使教育資源的配置表現出相對的合理與公平。發展多種形式辦教育,是解決我國教育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我國政府應該立足于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擴大受教育對象的范圍,提高全民整體文化素質。
三、教育公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能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要想將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優勢,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讓全體國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從而培養出和諧社會建設所必需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所在,教育公平越發展,和諧社會發展的動力就越大。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人們在經濟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教育公平作為實現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能夠給人們提供公平競爭、向上流動的機會,幫助弱勢者擺脫他出身群體的局限,與社會其他階層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從而減少社會性的不公平。相反,教育不公平則會導致一些人終身遭遇社會的多重不公正,引發多種社會矛盾和沖突,甚至危及社會穩定。因此,促進教育公平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是維護與確保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保障,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96.
[2]高麗.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配置[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7.
[3]王善邁,袁連生.中國地區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2.
[4]路娟.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3).
[5]吳德剛.中國義務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