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德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課堂,教師要在關注學生發展的高度,注重課堂生成,構建動態課堂,和諧課堂,生態課堂,使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現象。所以,“動態生成”的課堂已是教育界教師們常常討論的熱點話題,如何生成,關鍵在于預設,做好精心的準備,營構一個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動態生成;數學課堂教學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重現的生命的載體,是動態生成的,課堂因生成而精彩。預設與生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教案是預設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的生成盡管有些是不可預知的,但是可以預設的,精心預設下的生成更精彩。那么,如何在課前精心預設,課堂上有效引導動態生成,使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本文就從數學課堂中的一些細節對“動態生成”的教學模式加以探討:
一、精心預設,鋪墊生成
預設就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任務、預先對課堂環節,教學過程等作一系列做展望性的設計。俗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無價值的。只有課前的精心預設,才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因此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這一課,我改變教材原有的框架,從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我是這樣設計的: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在多媒體上顯示若干個生活用品,叫同學們從1元到100元猜這些物品的價格,而多媒體自動會根據輸入的價格提示“多了”或“少了”,同學們興趣高漲,他們首先猜50元把價格分成兩部份,電腦提示“多了”就猜25元,“少了”就猜75元,如此類推,逐次減半。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明白了“二分法”的思想和方法,對“二分法”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沒有教師精心的預設,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因此,教師應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的問題,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學生親自參與實踐和教師適時誘導的過程也就是目標動態達成的過程。
二、調整預設,促進生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動態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數學課堂,其主要弊端是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知識的呈現——灌輸——接受的教學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師心中想著教案,卻沒有裝著學生。他們對學生的即興發揮、當堂靈感無動于衷、置之不理。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要求我們老師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推動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原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課堂上的不可測因素很多,預設在實施中難免會遇到意外。或者預設超越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力不從心,或者預設未曾顧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學生不感興趣,或者預設滯后于學生的實際水平,課堂教學缺少張力。在課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需要教師對預設進行適時調整,使它更加切合實際,切合課堂,切合學生。促進數學課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學《映射的概念》一課時,我先按照教學設計,從課本的例子出發,講授映射的概念,由于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大多數學生對映射理解甚淺。改為由生活中的形象例子引入,結合習題,總結了像“一箭雙雕”、“一石三鳥”等形象的映射的誤區,由于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更加地適合學生已有認知規律,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上述教學過程,教師不唯教案,而唯學生,對教學設計果斷、適時地進行調整,是數學課堂走向動態生成的重要起點。
三、捕捉信息,創造生成
動態生成凸現課堂教學的資源性。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關注、支持、引導學生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要,而且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
教材和教案已不再是神圣不可“觸犯”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與學中的實際出發,學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識的需要,隨時對這份“資源”做出富有創意的重組、整合、刪減。同時,學生也不是教師的“應聲蟲”。課堂上,學生往往不順著教師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轅北轍,背道而馳。面對這些“歧路動態資源”,我們教師應及時捕捉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敢于因勢利導、打破計劃,對預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反思和調整,促進學生的發展。
我在教學《算法的概念》時,為了更好地形象地理解算法的概念,舉例了生活中泡茶的步驟組織學生討論,有位學生是這樣說的:裝水——開開關————洗茶杯——放茶葉——泡茶。“不對”“錯了”, 教室內頓時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的說順序跟這不一樣,有的說步驟也不一樣,有的說不需要“等水開——關開關”,因為現在煮開水是全自動的。顯然,這和我先前的預設發生了沖突。這樣,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法的深刻含義,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四、善于傾聽,推進生成
學生是有情感、有想法、有潛能的人,善于傾聽是組織好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度動態過程。由于學生的差異,過程中會出現學生的疑慮,會產生認識的誤區,也會出現創新的思想火花……這些都為教者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認真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敏銳地判斷答案的正誤優劣,隨時抓取新的信息,鼓勵質疑創新,根據學生思維的狀態推進教學進程。如我在講授立體幾何習題時有一道題:一個邊長為4cm的正方體能分割成多少個邊長為1cm的正方體?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圖象得到答案的,我接著問:“還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嗎?接著就有很多同學說可以利用體積相等來求,還有部分學生指出課后習題中都有很多這樣類似的“相等”,例如直角三角形斜過上的高利用面積相等來求好多的例子。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況,靈活地選擇了預設。學生樂于順著自己的思路走,通過實踐,總結了這類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收獲了生成,在相互探討、互相啟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總之,一堂精彩的課離不開有效的動態生成。有效的動態生成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具體、豐富而充實,而且可以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和靈動,充滿智慧和創造。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設,及時調整,課堂中及時捕捉學生的生成資源,善于傾聽和引導,就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促進有效的動態生成,營構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也正如葉瀾教授所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吳效鋒主編《新課程怎樣教》,沈陽出版社2003.1
[3]黃桂林《預設與生成的融合》,教學月刊(小學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