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作余
【摘要】本文主要從商丘方言民俗的社會價值、商丘方言民俗存在的問題以及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對策建議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并對商丘方言民俗中有代表意義的詞語進行了生動描述,以喚起全社會對保護、挖掘、利用、開發方言民俗工作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方言;民俗;文化遺產;傳承
一、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價值
(一)有利于防止消失,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遠流長
商丘歷史悠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代商丘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商丘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蘊涵著獨特的民俗風情,凝聚著商丘人民的智慧,應當得到有力的保護和傳承。目前,由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人們逐漸開始重視商丘獨特的文化遺產,無論是商丘墜子,還是柳琴戲等,這些藝術形式都離不開原汁原味的商丘方言民俗。保護商丘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能不保護好承載它們的商丘方言民俗。任何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都主要是依靠語言來傳承的,人們生活中大量的社會文化活動也是靠語言來實現的。
(二)有利于引導教化,促進商丘人文精神的健康發展
商丘方言民俗詞語記載著社會的歷史變遷,反映著商丘的民風民俗,是人民群眾道德倫理、自然觀、人生觀等意識形態的生動表達,有利于豐富教化商丘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攔墳”現象反映了商丘人視死如生,提倡孝道的思想。又如“敗壞”,秦崇海先生的《商丘方言研究》認為:“敗壞(bai31huai),進讒言,說人壞話。如:他到處敗壞人,也稱編排人或糟踐人”。“敗壞”反映了人們對說人壞話現象的抵制。
“鳥貴有翅,人貴有本”“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過了端午節,鋤地不能歇”“生女不要煩,沒女哪有男”等諺語淺顯易懂,富有哲理,易于教化人心。
(三)有利于文化創新,促進民俗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商丘方言類影視作品《笑到最后》《你別跟得亂》等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歡迎和熱捧,就因為它們體現了濃厚的地方特色,發揮了地方文化優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反映著區域文化,承載著當地居民的情感,運用它制作成的節目很容易被這個環境中的人群接受并產生共鳴。豐富的方言民俗文化有利于發揮特色優勢,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促進本地區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有利于深化閱讀,促進對文學作品的領悟理解
商丘方言民俗詞語是民俗和商丘方言結合的產物,記錄著商丘人的飲食起居、風俗習慣,是寶貴的民俗文化礦藏,體現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商丘民俗文化。我們在閱讀古代以及現代文學作品時,會遇到一些方言民俗詞語,因為忽略了作者是某地人,從而將方言民俗詞語誤作普通話詞語進行理解,造成了理解錯誤。比如,在《詩經·商宋》中“有娥方將,帝立子商”,對詩文中的“將”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其實,假如知道商丘方言民俗,就知道“將”是生育的意思,現在商丘方言稱牛羊生育還叫“將”。
二、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問題
(一)社會發展的影響
豐富多彩的方言民俗反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民俗的變遷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城鎮化進程加速了人們語言交際中偏離方言、發生變異的可能性。民俗文化漸漸地消失消退,在歷史長河中長期積淀的方言民俗文化也許一朝一夕之間消逝,人們的某種認知心理也許會如流水東去而不復返。比如,在舊社會產生的一些方言民俗詞“洋堿…‘洋車得”“洋油”“洋火”等隨著社會的變遷以及經濟的發展已經消失,這反映了我國國力的增強,民族自信心的成長,再也不依靠國外就能解決日常生產生活必需品。再如傳統的節日習俗也悄然發生變化,“春節”有的地方已經不再“起五更”,“拜年”紅包越來越重,年味漸漸消失;“乞巧”習俗已經消失,只保留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廟會”呈現的更多的是燒香拜神,世俗性極其濃厚等。
(二)普通話的影響
商丘方言是解開商丘民俗文化的一把鑰匙,但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方言土語已經退出交際領域,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不說甚至聽不懂方言土語。我們倡導普通話并不是消滅方言,方言也不是人為能夠消滅的,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真正絕對標準的普通話是不存在的,我們在追求語言共性的基礎上,一定不能忘記語言的個性特征的完美體現者方言。
(三)認知心理的影響
方言是一個特定區域的人們最方便、最自然的交際工具,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保守性。人們對方言民俗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方言和民俗都是落后和保守的文化。其實,我們必須轉變心理觀念:方言民俗是最具鮮明特色的、最先進的文化。正是因為固有觀念的影響,才使得人們始終認為關注方言、關注民俗都是不值一提的,這種舊觀念直接影響著對方言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三、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對策
(一)運用新舊媒介加大宣傳,凸顯商丘方言民俗魅力
我們要積極樹立商丘方言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意識,樹立方言民俗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觀念,相信方言民俗是最能反映商丘本土文化的工具,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擔,是一種先進的而不是落后的文化。另外,我們也要善于通過現代傳媒手段,積極凸顯商丘方言民俗的獨特魅力。創作反映方言民俗的文學作品、戲曲、影視、歌曲等,讓方言民俗成為溝通情感的聯絡員,在陌生的環境以及遙遠的異國他鄉,使其產生家鄉、地域、文化、根和親情的認同感。
(二)科學對待精華糟粕,妥善處理方言與普通話關系
今天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使方言一步一步向普通話靠攏。方言是民俗的載體,民俗依托于方言方能傳之久遠。保護傳承商丘方言民俗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反映出時代性和科學性,我們尋求的是傳統民俗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保護傳承的應該是科學性的傳統民俗文化,而不應該是迷信的、糟粕的垃圾文化,要繼承那些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的、能夠反映出商丘傳統民俗文化精髓的“正能量”。像指稱無兒子的人為“絕戶頭”,指稱作風不正派的女人為“半拉門得”,指稱說話辦事莽撞的人為“半熟”或“半吊得”等不文明現象,應該堅決予以禁止。
(三)注重方言民俗個性特征,深入融合文化旅游資源
只有保護傳承好商丘方言民俗文化的獨特個性特征,我們才可以說這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才能在與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結合的過程中,不失掉其本質,保持自我,彰顯出品位風格。
(四)舉辦方言民俗會議活動,歸納統計方言民俗詞匯
在保護與傳承方言民俗活動中,我們可以舉辦商丘方言詩歌朗誦會,寓教于樂。邀請專家學者,召開商丘方言民俗討論會議,為商丘方言民俗發展建言獻策。在網絡上,征集網友意見建議,最大限度發揮人脈智慧。查閱歷史文獻,深入基層民間調研,切實做好方言民俗詞匯調查統計工作。
(五)強化方言承載民俗事項,賦予新時期文化生命力
我們研究方言民俗重在傳承教化,移風易俗。如今,許多方言民俗詞語所承載的民俗事項含有較為濃厚的奢侈、迷信等現象,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深入挖掘,賦予其新時期新的生命力。比如,在節日習俗中,最隆重的莫過于“春節”了,可是我們現在對春節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年味漸漸弱化。以前我們只能在過年才能吃到的豐盛的食物,如今在平時就可以吃到;沉重的壓歲錢讓人們的心理遠離春節;一場春節聯歡晚會看了一遍又一遍,禁放鞭炮使人們再也不用起五更爬半夜等,這樣的春節我們怎么不失落。新的歷史時期,要求我們春節要有新的形式、新的內容,摒棄陋習,要讓個人全身心的融入春節之中,感受到春節的新氣氛。城市可以在廣場舉辦春節活動,農村可以以村為單位舉辦節日慶祝,男女老少齊參加,恭賀新春。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重在全民參與,全民同樂,讓舊的民俗現象得到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