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蘭
【摘要】當前是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應用型人才的支撐。學以致用的應用人才培養,要結合產業系統發展的現狀及其對人才的需求,這就需要產教融合的育人機制。構建產教融合的生態系統,明確系統內各要素的地位及功用,實現系統內自主動態平衡,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教育生態學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如今,產業升級、經濟轉型進入了攻關階段。新的經濟發展形勢需要有扎實專業基礎、較強技術操作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強有力的人才智庫支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16年7月印發的人力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了“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的目標,計劃到“十三五”期末,專業技術人才達到7500萬人的總量,高、中、初級三個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比例為10:40:50;高技能人才達到5500萬人的總量。
而近些年來,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兩難”現象與人力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學生畢業沒有一技之長,難以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這種現實的矛盾反映出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也要求必須建立“產教融合”的生態教育機制,完善教育與經濟、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正好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一、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的人,在企業中,能夠勝任工作崗位的職責和任務,能夠通過創造性勞動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是企業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員工。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人才的類型也越來越細化。根據科學技術工作對人才特質的需求,人才可以分為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能夠發現知識,揭示客觀規律;應用型人才是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能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技能型人才能夠完成具體實務操作。
“應用”是應用型人才的核心,將所學知識用到實處,為實處所用,是應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務。所以,應用型人才不僅擁有工作崗位所需的理論知識,還具有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簡言之,能夠“學以致用”。在三種類型的人才中,應用型人才既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面向實際工作操作任務,是一種中間人才,對其綜合素質要求較高。
應用型人才應具有KAQ的人才結構,即應具有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質(Quality)。應用型人才不僅應具有專業性知識,還應具有通識性知識和工具性知識;不僅應具有專業勝任能力,還應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自我,與時俱進;不僅應具有職業素養,還應具有綜合素養,具有良好的穩定的內涵特質,能夠融會貫通,沉著應對,處變不驚。
因為應用型人才重點在于“應用”,所以知識、能力、素質都要圍繞實際工作的需要進行培養和鍛造。這離不開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二、產教融合的內涵
產教融合里面包含著兩大核心要素:“產”和“教”,還包含著一個機制,即兩大核心要素的融合機制。
“產”一般被理解為產業,“教”一般被理解為教育。莊西真(2018)認為“產”代表著以產業為特征的“產業系統”,“教”代表著以教育為特征的“教育系統”。顯然,這種理解更為深入和全面。產教融合,不僅僅是將教育中所教的專業與經濟中相關產業結合起來,更應該站在更高的層次來考慮“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二者各自的內在與特質,剖析二者的關聯,及當前二者在融合中所受到的系統固有特征的影響,這樣才能真正抓住產教融合的關鍵所在,才能構建真正科學、合理的產教融合教育機制。
所以,產教融合從表現來看,是要將高校所教育的專業與對口的區域經濟、區域產業相結合,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理論聯系實際,理論用于實際地進行學習,使高校培養的人才符合市場需求。而更深層次來看,產教融合是要將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實現良性對接,建立一個整合的優化系統,實現市場經濟信息和教育信息的無阻傳導,實現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實時融通,實現企業人力資源與高校人才均能與時共進,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產教融合生態機制
(一)教育生態理論
生態本是研究生物的生活環境極其系統內在個體關系的學問。生態系統內的生態位、生物鏈及其生態平衡系統,給了人類很多啟示,由此生態的概念得到了延伸和發展,逐漸從一門學問、一個學科體系,延展到一種科學方法,這種方法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指導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生態被引入教育領域,是從1966年開始的,“教育生態學”是英國的生態學家,同時也是高等教育學家的學者Eric Ashby在這一年提出來的,從此生態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種研究方法,為構建科學的教育系統提供方法指導。
生態的顯著特點是它的可持續性,它能夠通過內在機制實現自體動態平衡,具有相對穩定性。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多種問題,產教融合更是遇到種種阻力,經濟社會中的主體在高等教育中究竟承擔著什么角色,如何使各個主體能夠各盡其職,如何推進教育系統內部及與其他系統之間資源的順暢融通與共享,如何實現教育生態的動態平衡,是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二)產教融合的生態機制
1.生態教育主體
產教融合的生態教育主體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宏觀層面的主體和微觀層面的主體。
宏觀層面的主體是指構建產教融合教育機制的單位,包括學校、政府、企業。學校是原教育系統的主體,企業是原產業系統的主體,政府是主導一切社會政策工作的主體。要將學校和企業均納入整合后的產教融合教育系統,需要政府政策導向和支撐的橋梁作用。因此,學校、政府、企業在產教融合教育模式中處于主導地位,它們各司其職,產教融合的思想策略、方式方法、過程和效果取決于這三個主體的相互協作。
微觀層面的主體包括企業的員工和學校的教師及學生。產教融合的直接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這里的人才不應僅僅考慮高校在校學生,還應將企業在職員工和高校從教教師納入人才培養的范圍。高校的在校學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他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未來是他們的,所以要注重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影響著學生人才的培養質量,所以教師也要不斷學習、鍛煉,專業理論和實際工作認知要與時俱進。因此在產教融合的教育機制中應將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學習納入進來。企業的發展靠的是企業現在的員工,科技日新月異,員工的理念也應與時代同步,在職員工的繼續教育和學習同樣是不可忽略的問題。
2.主體角色定位
微觀層面的主體是人才培養的對象,在產教融合的系統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就是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主導產教融合教育系統的主體主要是宏觀層面的主體:學校、政府、企業。
政府在產教融合系統中起統籌協調作用。原來相互獨立的學校和企業要真正實現融合,需要中介的橋梁作用,將二者鏈接起來,這是政府在產教融合系統中的主要任務和職責。政府應通過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支持產教融合,促進產教融合。
學校和企業屬于執行產教融合的主體,要依據國家的產教融合的政策,及自身需要,積極執行國家有關產業融合的規定內容,主動參與到產教融合系統中來。
3.教育理念
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生產經營創利。二者雖任務不同,但同屬于社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構成單位,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二者終極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高校和企業是可以融合在一起,遵循共同的教育理念,為國家培養人才出力獻策。
產教融合系統的教育理念著眼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市場人才需求,為培養學以致用的應用型人才創建平臺、提供機會。
4.協作育人模式
學以致用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能再僅僅靠高校單槍匹馬、閉門造車。高校必須敞開大門,走進社會;同時企業也應伸開雙臂,擁高校人懷。只有高校和企業門對門敞開,才談得上產教融合,所以應構建協作育人的模式。高校和企業互通有無,高校將前沿的理論引入企業,豐富企業人才的經營理論和工作理念;企業為高校提供教學資源或場所,讓學生和教師在真實場景中學習,在實際環境中探究知識的內涵與運用。高校和企業互惠互利,高校的科研應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科研成果為實際所需,為實際所用,不再僅僅是理論的空洞積累;企業分派優秀員工分享工作心得,為學生、教師提供實習和鍛煉的機會。
四、構建產教融合生態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產教融合的制度體系
目前,國家對產教融合,已有政策導向,并對相關部門分派任務,要逐步實現產教的真正融合,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但是在制度層面,仍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和推動。有些企業也響應政府號召,與高校進行產學共研,但是大部門合作仍停留在企業向高校推銷產品的層次上,比如推銷相關的教學軟件,企業自研專業證書考試等,還未能深入地實現產教相輔相成。所以需要政府完善產教融合的制度體系,通過法律法規進行推動,為產教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和保障。
(二)與企業社會責任掛鉤
高校的教育體制、人才培養體系,一直被企業所詬病。企業認為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這不是高校單方面努力能夠改變的,需要有企業的參與,需要企業提供信息和資源,這樣高校才能把握企業的人才需求,高校的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得到實際的完善。所以,可以將產教融合與企業社會責任掛鉤,對積極參與并有效推動產教融合的企業可作為其社會責任進行統計,并適當在政策上給予獎勵和支持,可更好地促進企業參與到產教融合中來。
(三)完善我國育人體系
專業人才的培養屬于高校的任務,而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所受的教育深深影響其內在的素質和能力,所以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同樣重要,不能忽略。另外學生從高校畢業后,實際工作表現如何,不僅受在校企業所學影響,也受學生參加工作后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影響。—個具有可持續學習能力的人,才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所以,當務之急是完善我國的育人體系,明確人才在各個人生階段的學習任務及可選擇的學習方式,完善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構建從幼教到從業之后的完善的育人體系,這是影響產教融合機制和效果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