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深入發展,教師期許在有效落實教學任務基礎上,達到培育學生綜合素養教育目的,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程標準發展進程中較為看重的教育內容。本文通過對在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中,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進行探析,以期為推動該課程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 引言
學生處于身心成長關鍵階段,作為教師應通過教育引導其走上健康成長道路,然而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過程中,卻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融合不當,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等教育問題,降低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踐行新課程標準有效性,使教學綜合素養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為了使我國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可以在新課程標準引導下,做好教育創新,提升教學質量,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實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二、 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育素養,用感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作為踐行新課程標準的“主力軍”,應秉持與時俱進精神,不斷學習先進高效的新課程標準,在其引導下思考教育創新措施,從學生本體出發,秉持“立德樹人”教育原則,分析德育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不斷充實自身教育素養,使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高效運用,同時與學生心理產生激蕩,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教育素養,給學生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感化,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達到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目的。
三、 深入發掘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內容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
教育內容之所以會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關聯,主要是因二者具有契合點和關聯性,通過知識可以傳授學生正面健康的心理認知,達到心理教育目的。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教師需要深入發掘品德與社會(生活)教育內容與其關聯性,以此為切入點,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達到新課程標準教育創新改革落實目的。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當今被優越物質生活所包圍的孩子,越發缺失感恩與孝敬品格,對家長的愛一味索取,其自私品行可見一斑。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在處理與同學等社會關系時,也認為自己索取是理所應當,不懂尊重與分享,降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基于此,教師在進行“家人的愛”的教學時,應從學生對愛索取不知回報的自私心理著手,鼓勵學生分享家長為自己做過最感動的事,這時學生們都陷入了沉思,卻不知從何說起,此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道:“家里每天起床最早的是誰,現在天氣這樣冷是誰堅持送你上學,每日為你準備飯菜不辭辛勞?”這時學生們有的會說是外婆,有的會說是母親,使學生回憶起那些被愛感動的瞬間,體會到家長不辭辛勞照顧自己的關愛,在教師引導下感受家長愛的無私,進而培養學生關愛家人,孝順長輩的優秀品格,達到心理教育目的。
四、 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育措施
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今教育模式中較為常用形式,具有教育資源豐富,變化形式較多,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等優勢,在當今課堂教學過程中得以廣泛應用。基于此,品德與社會(生活)課堂教學,若想有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應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育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例如,教師在進行“鮮紅的紅領巾”教學時,可以在課程開始前利用互聯網,向學生播放一些抗日戰爭影視資料,為了使教育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心理需求,影視資料選擇應靈活豐富,如教師可為低年級學生播放動畫版《黃繼光》,針對高年級學生,可以播放時下熱門電影《建軍大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信息技術教學質量,使新課程標準得以貫徹落實。在學生觀看影視片段后,會在心理上產生極大愛國思潮,為革命先輩保家衛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精神,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這時教師可以無縫銜接教育內容,使學生明確紅領巾是由革命前輩鮮血染紅,美好生活也是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同時利用互聯網播放《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使書本知識與學生心理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為祖國做貢獻的思想認知,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教育目標。
五、 采用生活化案例教育措施
學生知識理解程度千差萬別,在以往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過程中,教師弱視學生個體學習差異,僅依照課堂教學規程,落實教學內容,缺失與學生進行心理交互的過程,使教學知識無法有效進入學生心中產生共鳴,降低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基于此,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深入思考書本知識與學生心理健康相互關聯契合點。通過生活化案例,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積極性,與知識產生共鳴,并在學生心里形成漣漪,達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目的。
例如,教師在進行“我和動物交朋友”的教學時,可以在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前提下,將小狗、貓、烏龜、鳥、金魚等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動物帶到課堂上,同時引導學生對這幾種動物的感受進行探討。這些動物因來自學生現實生活中,與平面化書本知識相比,更加生動直觀,容易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進而產生激烈討論,這符合新課程標準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育目標。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探討內容,會發現有的學生非常懼怕小動物,覺得接近動物會傷害他,介于學生這種無安全感的心理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到動物跟前,陪伴并協助學生同小動物產生肢體接觸,幫助學生克服心理恐懼,使學生在重獲安全感同時,感受到教師關愛與動物的友善,有利于培養學生善良勇敢等品格,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實目的。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可以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教育素養,用德育感化學生,加之創新型教育模式的高效運用,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實目的,使品德與社會(生活)教育更具價值。
參考文獻:
[1]吳盛華.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5(2):130-131.
[2]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5(2):192.
[3]吳亞東.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實踐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20):86.
作者簡介:黃愛華,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曲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