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比多比少”問題學習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因為認知特點局限,對抽象邏輯性強的事物認知難度較大,他們對“比多比少”知識的建構都是淺顯的、直觀的。為了有效地提高“比多比少”教學效果,筆者在實踐中依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趣味化,化難為易,經過多年的實踐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實踐;認知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對知識的認知一般都是淺顯的、直觀的。他們對直觀的事物認知比較快,比如在教學圖形時只要拿教具學生便能很快的記住所教授他們的知識。對于邏輯性很強的知識點學生就很難掌握了。在教學“比多比少”的問題中,我就發現學生容易做錯,看似簡單的問題大部分學生一做就錯。比如8比( )多2,他們常常會在括號中填10。而“比多比少”的問題又是貫穿小學各個年級數學課程之中,因此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在做此類題目時,大部分學生是憑著直覺去做判斷的,于是見多就加,見少就減。那么如何能讓學生把這類問題輕松的學好呢?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我對一年級數學中求“比多比少”的問題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我把這部分知識用語言結構的方式歸納了一下,讓學生學會認知求“比多比少”問題的語言結構,運用語言結構的方式幫助他們學會這部分知識。
在初學“比多比少”時都是用直觀的圖來進行教學的。
比如下面的圖:
這題對學生來說就比較容易做,因為這題給的圖很直觀,只要引導學生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就能做好此題。但在沒有直觀圖進行比較時大部分學生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比如下面這兩種情況:
1. 求8比6多多少;6比8少多少。
像求8比6多多少或者6比8少多少的問題。我在教學中用簡單明了的話告訴學生: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的問題你只需要記住比的前面和比的后面都有數那么無論是求多多少還是求少多少都用大的數減去小的數,所得的結果就是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是少多少。
2. 求8比( )多2,( )比8多2,8比( )少2,( )比8少2。
像上述的問題學生容易做錯,比如求8比( )多2,學生容易在括號中填10。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也是正常的,畢竟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易于接受的知識結構是直觀的,要思考的問題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沒那么多時間去思考,也沒想要思考,所以如何能讓他們從邏輯思考轉化為直觀認知就顯得很重要了,這就需要老師用簡單明了的話語告訴他們如何去做此類的題目。看到此類題目讓學生先弄清題目中出現的是“多”字還是“少”字。
如果是多字,那么比的前面是大的數比后就是小的數,求比前也就是求大的數,就用比后面的數加另外的一個已知的數;求比后的數就是求小的數,就用比前面的數減另外的一個已知的數。比如:8比( )多2,根據語言文字結構出現“多”字比前是大的數比后是小的數,此題是求比后,就可以用8減去2得出括號中要填的數。( )比8多2,根據語言文字結構出現“多”字又是求比前的,比前為大的數,所以是8加上2填(10)。
如果題目中出現了“少”字,求比前的數也就是求小的數就用比后數減去另外一個已知的數,求比后的數也就是求大的數,那就用比前的數加另外的一個已知的數。比如8比( )少2,此題首先讓學生弄清題目出現了“少”字,那么比前為小的數比后為大的數,這題是求比后的所以是8加2等于10。又比如( )比8少2又該如何做呢?同樣的先讓學生弄清題目出現了“少”字,此題又是求比前的也就是求小的數,所以是8減去2得6。這樣一來到底括號中該填幾就迎刃而解了。
上述的方法對于高年級學生一聽就懂,但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接受起來就沒那么容易了,為了讓他們易于接受,更容易記住,我把以上的語言文字結構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融入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把比前的數看作西瓜,把比后的數看作蘋果,把另外一個已知的數看作桃子。那么上述的語言文字結構就可這么總結:出現“多”字,比前是西瓜,比后是蘋果,另一個已知數是桃子。求比前(西瓜)就等于蘋果加桃子;求比后(蘋果)就等于西瓜減桃子;出現“少”字,比前是蘋果,比后是西瓜,求比前(蘋果)就等于西瓜減桃子,求比后(西瓜)就等于蘋果加桃子;求桃子一律用西瓜減蘋果。
為了讓孩子更容易識記,我還編了幾句順口溜:
西瓜大,蘋果小,桃子夾中間。
出現(多)字要記牢,
比前瓜,比后果,
求瓜,果加桃,
求果,瓜減桃。
出現(少)字莫慌張,
比前果,比后瓜,
求果,瓜減桃,
求瓜,果加桃。
果瓜倆都有,那就瓜減果。
只要你記熟,“比多比少”隨便考。
此教學方法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也同樣適用。
例如:蘋果有480筐,蘋果比桔子少120筐,桔子有多少筐?大部分學生會列為:480-120=360(筐)。這樣就做錯了,如果用語言文字結構解析一下那就簡單了。首先弄清題目中出現了“少”字,比前是小的數比后是大的數,此題是蘋果比桔子少120筐,是求比后的數,也就是求大的數,那就用蘋果的筐數480加上120就等于桔子的筐數,列式為:480+120=600(筐)。
好的教學經驗總結應該是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只要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字的結構,做“比多比少”的問題就簡單了。化難為易、通俗易懂才是教學的本質。一年級是學生學習的開始,如果我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到他們,我想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作者簡介:尹小玲,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懷遠縣新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