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
摘 要: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在教學活動中樹立學生的核心素養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與體格都在發生著變化。在此期間為學生開展體育教學活動,融入聲明視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關鍵詞:生命視野;小學體育;教學觀念;課堂內容;評價
一、 轉變教學觀念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應試教學背景之下的傳統體育課堂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為“灌輸型”,教師起著主導作用。
(一) 塑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關于師生關系,我國知名學者葉圣陶表示,老師和學生應該以朋友的關系相處,坦誠相待,其最著名的名言就是:“無論是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們都應該稱他們為小朋友。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傳統的教學時,老師起著傳道解惑的作用,具有主導權,而學生則是一個接受體,是被動的一方,最大的特點就是灌輸,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權,忽視了學生獨特的需求,阻礙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 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
現階段,體育課程采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指體育老師在進行規范的體育項目教學的同時完成教學目標,體育課程的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和內容有著直接性聯系。比如:不同的老師會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采用教授形式,選擇的教具也有所不同,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融入課堂,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潛能,體育鍛煉課采用的授教方式主要為練習法、小組對抗等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加入到課堂中,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運動技能,體會生命化體育課程的本質。
(三) 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
一直以來,人們的思維模式嚴重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傳統的教學模式向來是老師掌握著主導權,學生面對老師有著莫名的恐懼感,這種“教”與“被教”的師生關系嚴重影響著課堂教育的進行,阻礙著師生之間正常的交流溝通,造成教育核心的偏移,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于學生成績以及怎樣提高課堂效率上,卻無視了學習的過程,學生喪失了主動權,學習的積極性也逐漸消失不見,錯誤地變成了接受者。
二、 優化課堂內容
目前對于小學體育課堂與生命教育之間實現真正有效的結合,最關鍵的就是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以樹立“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同時需要進一步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而最關鍵的就是需要轉換老師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通過增強教師自身對生命的重視度,帶動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一) 與生活緊密聯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體育課堂為新課標最核心的部分必然也會呈現階段性變化,因此在確定教學計劃、目標時既要滿足教學要求,也要符合生活實際。除此之外,指導老師需要時刻掌握時代信息與文化發展,了解學生實際生活情況與經驗,努力做到與時俱新、開拓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二) 充滿人文意蘊
由于小學生大多為6歲左右的兒童,心理處于發育向成熟過渡的階段,注意力相對不集中,易收外界環境的干擾,思維模式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平行過渡,因此,要求小學老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生自身需求,關注學生身心發展情況,轉變教學觀念,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掌握應急能力和自救能力,感受社會文化價值。
(三) 讓學生更具接納性
通常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終極目標劃分成階段性小目標,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 改變教學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老師,通過老師簡單地灌輸幫助學生學習,而目前課堂教學中最高效的教學模式就是激發學生參加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觀能定性,讓學生了解教學評價的重要性,而對于體育老師來說,則最好不要照搬照抄教學評價,需要適當進行革新和調整,讓學生在不同的評價中增長自信。
(一) 采用師生互評方式
現階段,教學評價采用的方式主要為終極性學生評價模式,僅僅是讓學生進行匿名評價,而對于教學評價的過程以及結果卻一無所知,因此教學評價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而同時也不能幫助老師了解學生想法,所以最科學的教學評價方式就是師生互評、學生教師自評以及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同時要求學生不僅僅是評價老師個人,而且也需要學生對課堂教學進行客觀的評價,各抒己見,讓老師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更好地制訂教學計劃。
(二) 設置全面的評價目標
傳統的教學評價目標較為單一化,只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體育知識與運動技巧作為評價的依據,而想要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最關鍵的就是增加評價目標衡量因素。盡人皆知,想要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絕對不可以忽視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并且需要將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教育作為教育核心。要求小學體育老師不僅要完成正常的教學目標,同時要幫助學生認識體育精神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意識到生命化教學的重要性。
(三) 重視體育課堂過程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
體育老師在進行體育課堂過程評價時,不能僅僅關注學生體測結果是否及格,而應該將焦點放在學生自我發展中。正如世間上沒有相同的一片葉子一樣,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等,要求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標準,避免出現以偏概全的現象,影響到學生身心健康。大多數老師會選擇將學生的出勤率和課堂表現以及學習期末考試結果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組成學生的評價結果,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即使體育差的學生,只要努力也可以得到高分,激發了學生們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
作者簡介:高鵬,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