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帶來的新世情、新國情和新黨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必然因之呈現出階段性的新變化和新特征。在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變化具有快速性、多樣性、不可逆性的新特點,“社會生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特點,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
關鍵詞:新時代 主要矛盾 新特點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判斷,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命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人注目的是,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1981年至今有關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變。
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關注的光圈變大了,問題的對焦卻更精準。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對五年來中國發展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深刻總結,也是對近40年來改革發展成果的歷史回應,更是對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精準定位。
(一)舊社會(1840——1949)年舊民主主義時期:由于近代社會基本國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當時的社會基本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其中第二對矛盾為最主要矛盾。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
1.1949——1956年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過渡時期):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2.1956——2017年10月,三大改造完成后,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十八大報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3.從八大到十九大之前的歷史時期里,除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走過彎路,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質,即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主要矛盾的發展總是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主要矛盾都會演繹出新的表現形式、新的內容變化和新的發展訴求。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社會都充滿各種矛盾,其中起領導和支配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它規定和影響著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只有找到主要矛盾,才能掌握解決復雜問題的金鑰匙。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歷來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在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新時代。
一方面,我國科技生產力技術進步,裝備生產日益完善,生產力初步成體系,而“天眼”探空、“嫦娥”探月、“蛟龍”探海讓世界都驚呼“科學革命正在中國發生”,“落后的社會生產”也已不是時下中國的真實寫照。繼2010年中國以近40萬億元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預計今年年底將實現翻番,超過80萬億元。就經濟總量而言,中國現在約占全球的15%,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年來均超過30%,居世界第一位。城鎮化率接近60%。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毫無疑問,再把“落后的社會生產”冠之以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第一服務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已不合時宜。
另一方面,事物是運動的,矛盾是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特征,折射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顯然已經無法包含今天人民群眾的主要訴求。除了“物質”已相對豐富,人民群眾如今在生態環境、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安全穩定等方面都抱有強烈期待,而這些都遠遠超乎“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說,人民一般性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現在基本得到滿足,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則更加真切地反映了他們的心聲,更加全面地表達了他們的企盼。
(一)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變化具有了快速性、多樣性、不可逆性的新特點
今天,人們不再冬儲大白菜,中國也已換了模樣,“溫飽”進入歷史字典,全面小康也要建成了,“美好生活”不僅包括吃飽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在精神、制度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比如: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不僅需求的數量明顯增加,而且需要的質量顯著增強;不僅對單一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而且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多層化、多樣化要求與日俱增。
(二)新時代社會生產發展的新特點
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一下方面: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較之“落后的社會生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更加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今天的中國國情。
當前,我國生產的變化具有喜憂參半、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特點。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我國GDP總值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家外匯儲備額兩項指標均居世界第一位;外貿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能滿足13億多對不同產品結構和質量的需求,也不能滿足人民對社會公平、民主法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求。
第二、發展仍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和社會公平需求
從經濟方面看,首先是收入不平衡,包括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收入發展的不平衡;其次是消費不充分,消費性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40%,仍然是世界大國中最低的國家之一,難以滿足經濟增長對消費的需要;從社會方面看,主要體現在社會、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教育方面,從教育的經費投入教育質量和就學機會看,農村還落后于城市,中西部落后于東部;在醫療方面,從衛生健康投入、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利用程度及衛生健康水平看,城鄉和地區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社會保障方面,中國的社會保障指出占GDP比重以及楊老板向覆蓋率均不夠充分,不能滿足人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及人口老齡化的需要。
第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我國文化資源豐富而開發不足,在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如何發掘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又保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燦爛輝煌,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文化產業中的技術力量十分薄弱,如印刷復制、錄影錄像、電子排版、網絡傳輸、數字化等方面還比較落后;文化產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比較突出。
第四、人與自然發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
生態環境的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不同地區在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程度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長期處在價值鏈低端國際分工使得中國資源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此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濃、法制不健全、生態投資不足,使得人們對新鮮空氣、清潔水、良好環境質量的需要難以得到玩群滿足。
第五、經濟建設與總體安全之間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認真解決
人民群眾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收入分配、住房、產品質量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安全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逐漸從國土和軍事安全轉為政治安全,再轉變為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世界經濟長期復蘇乏力,使得經濟安全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食品安全、網絡安全等問題也使得社會安全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
此外,民主、法制等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新矛盾呼呼新理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全局性的變化,也是歷史性的變化,對當合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維破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種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基本方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
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寶貴的經驗。但是,我們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底子太薄、人口太多、結構不合理,人均量化指標始終沒有太大的改觀。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僅略高于非洲的加蓬,居世界中游。農業就業所占比例過高,財政赤字一直居高不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明顯偏低。在這種情況下,經濟雖然快速發展,但仍然趕不上需要的快速增長,始終保持著“需要大于供給”的非均衡局面。
(二)把人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發展的主體。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創新社會治理,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一方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個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解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三)深入分析當今的世情、國情、黨情,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適應時代要求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從戰略全局上對黨和國家事業作出規劃和部署。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第一個階段:從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二O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奮斗第二個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習近平強調,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四)踐行新發展理念
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從過去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到今天走中高速的增長,走質量效率優先的增長道路,我覺得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和對未來的可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科學判斷與認知。我們過去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走了差不多30年的歷程,到了今天中高速增長進入經濟新常態,那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過去的增長主要是靠要素驅動,包括勞動力的要素、土地的要素、資源的要素、那么總體上講粗放的投入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這種通過要素的投入,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是難以為繼的,只有堅持效率優先,質量優先才能真正實現粗放型的增長向內涵式的增長轉變,才能提升我們的國際競爭力。
(五)堅持穩中求進工作基調
這體現了新時代經濟思想的方法論,要統籌協調經濟增速、經濟質量和運行風險這個三者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六)堅持解放和發展各種生產力
包括發展經濟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經濟需求;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的民生需求;發展文化生產力,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發展生態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生態需求。推進大眾創業、群民創新,發揚工匠精神,面向未來,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盛會在佳期,逐夢正當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不再是一種理念,而是經過實踐檢驗切實有效的發展措施。機遇不會等著我們,問題也不會等待我們。習近平強調: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立足崗位扎實行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奮斗。
[1]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江澤民.十六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06-10-19
[4]毛澤東.矛盾論[A].毛澤東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作者簡介:張蘭萍,大學本科,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中共黨員,副教授,1989年畢業于延安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系長期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