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龍 旋靜 丁慶剛 王曉楓 牛春風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及教學過程中現代化技術的引入,以“互聯網+”形態為主的現代化教育平臺已經形成一股熱潮,并積極地促進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在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中,“互聯網+”這一現代化信息教育平臺以其特有的優勢贏得了廣大帶教老師及醫學學子的歡迎,使得中醫內科學的臨床帶教工作從影響深度及廣度方面都達到了有效的提升。本文將對“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進行研究探析,并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
近年來,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互聯網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這一新生的網絡平臺超越了以往的廣播、電視等,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包括教育、醫療等領域在內的改革步伐也在逐年加快。近年來,“互聯網+”教學模式在教育界贏得了老師和學生的歡迎并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學成果也頗盡人意。
一、 “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宏觀所需
現今的互聯網早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我們學習、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部門發布的教學資源信息或政府部門發布的通知等都充分利用了互聯網這一現代化網絡信息平臺。隨著“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的引入,中醫醫學教育的改革也迎來了新的篇章。不僅是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課程資源的查找,學生也可通過互聯網進行知識的檢索與查閱,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同學共同努力,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并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使其更趨合理和完善。高效、穩定的互聯網云平臺的搭建打破了以往校園內部網絡教學資源系統的局限,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加安全、穩定、高容量的優質服務,可以說包括“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在內的臨床醫學教育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宏觀所需。
二、 “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是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學生的思維模式可隨著生活環境及成長方式的不同而改變,新時代下各種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學習資源也在不斷地更新與豐富。隨著新技術、新資源的不斷開發與積累,學生可以更方便地獲取想要學習的理論知識,不必再拘泥于傳統的紙質版教科書,這樣的學習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效率也很高。當下的時代是資源共享的時代,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下,老師和同學可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平臺獲取優質的教學資源,上傳云平臺,儲存或共享,教學路上,老師與學生共同努力,一同進步,實現教學水平的進步與教學質量的提升。“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下,老師可以利用云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云平臺反饋某些理解難度較大的理論知識或實踐操作技巧,以方便帶教老師集中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對于情況特殊的同學,也可單獨指導,及時高效率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難題。
三、 “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教學資源云平臺的實踐與應用
推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教育教學改革離不開“互聯網+”教學資源云平臺的實踐與應用,這就要求我們要將高等中醫藥教育與“互聯網+”云平臺深度融合,搭建中醫人才培養“云”框架,并實現創新與發展,為高等中醫藥教育創造出科學、高效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包括中醫藥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界都在努力觸探“云端”,探索新時代下的教育云之路,可以說,“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不僅是簡單的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中醫人才培養所要求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中醫內科學相比其他學科所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較多,對學生的理解力及記憶力都有一定的考驗,乏味難懂的專業內容不僅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方便快捷的“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教學資源云平臺的實踐與應用,則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并將課堂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與學生,讓學生在享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快樂地學習與進步,促進學生群體智慧的提升與發展。
四、 不足與展望
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還在不斷地探索中,隨著“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的提出和推進,極大程度地促進了互聯網與高等教育的相互融合,中醫內科學是繼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中醫專業課程之后的又一中醫類重要課程,它是將學生所學基礎知識進行串聯并融會貫通的重要學科,中醫內科學教學質量的高低在中醫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目前,雖然“互聯網+”中醫內科學臨床帶教模式已經初步應用于臨床教學中,但是就發展中醫藥而言,我們對互聯網的利用度還是遠遠不夠的。這種不足,不僅僅是表現在思維上的局限,也包括對新時代下“互聯網+”教學新模式的理解不深刻。醫學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新時代下,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新技術,緊緊抓住改革與創新的機遇,努力實現醫學教學質量的進步與提升,并使優秀中醫人才的培養更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鐘發強.教育資源云平臺的研究與應用[D].武漢:華東師范大學,2014.
[2]呂彬騎.基于教育云平臺的高效課堂教學案例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林曉斐.中醫藥院校探路“智慧”教學[N].中國中醫藥報,2015-10-22,002.
作者簡介:
張文龍,旋靜,丁慶剛,王曉楓,牛春風,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