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結合相關理論,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7,選擇2007—2015年為樣本觀察期,對河南省縣域金融與縣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做實證分析,目的在于能夠客觀、量化的衡量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縣域金融;縣域經濟;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2
普惠金融背景下,縣域金融更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三農”、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中堅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人民銀行及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多種形式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于縣域經濟,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依然有待提高。
一、變量選取
(一)變量選擇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因此在參考相關研究基礎上,結合河南省縣域實際情況,主要選取了下列指標來反映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狀況。
第一,縣域GDP,本文選取了縣域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被解釋變量,來衡量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的狀況,記為Y。
第二,金融相關比率(FIR),它表示一定時期內,金融資產總額與實物資產總額的比率,記為X1。結合具體情況,我們將其表示為縣域貸款余額、保費收入、證券資產之和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但是,縣域經濟中比重較大的是農村經濟,證券和保險市場不發達,在分析中選擇忽略。因此,該文以縣域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與縣域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計算金融相關率,來表示縣域金融的深化程度。
第三,金融發展效率,即縣域貸款與縣域存款的比值。該指標表示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縣域金融運行的效率,記為X2。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2007—2015年這一時間段,主要是因為河南省各縣域的經濟金融統計數據最早只能得到2007年的,而最新的數據只到2015年。本文中數據均根據河南省統計局公布的縣(市)的數據加總得到的,數據的出處一致,可信度較高。
二、模型設定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7建立多元回歸模型。依據相關資料,我們建立了如下模型:
其中,表示縣域GDP,X1表示金融相關比率,X2代表了縣域發展效率即存貸比,代表常數項,分別為自變量X1、X2的系數,為隨機誤差項。為了消除異方差,減少模型數據的波動性,我們選擇雙對數模型:
從理論上來說,金融能夠促進資金流動,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因此,應該大于零,而金融發展效率衡量了某一地區存款轉化為貸款的能力,一般來說,金融發展效率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也應該大于零。
三、實證檢驗
(一)回歸模型檢驗結果
由表2結果分析,模型具有很高的擬合優度,R2=0.9521,調整后的R2=0.9329,F檢驗也是高度顯著的,DW檢驗值大于2,證明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性。
根據回歸結果,整體來看,金融相關比率對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代表金融發展效率的存貸比和縣域經濟發展之間呈現出負相關性。
(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本文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縣域GDP和金融相關比率、金融發展效率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結果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金融相關比率是縣域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反過來,縣域經濟增長是金融相關比率的原因,而縣域經濟增長不是金融發展效率的原因。由此可見,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長和縣域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
四、實證結果分析
實證結果得出,金融相關比率和縣域經濟發展呈現正相關關系,本文實證檢驗結果和理論相符。從理論上來說,存貸比越高,就能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而模型結論卻是相反的,本文認為,雖然縣域范圍內具有較高的存貸比,但事實上,金融機構從縣域吸收存款,貸款可能出現外流。當然,還可能受其他影響因素,比如,縣市的發展不平衡、縣域金融機構的“惜貸”行為等。從格蘭杰因果檢驗看,縣域金融效率較低,縣域經濟增長對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也沒有起到預想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要加快縣域金融體系的構建,完善縣域金融的相關制度,提高其自身發展效率,加快其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統計局.2007-2016年河南統計年鑒.
[2]中國縣域經濟網http://www.china-county.org.
[3]張慶鵬.江蘇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11.
[4]常琳,張策.河北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華北金融,2010(12).
作者簡介:朱苗苗(1989-),女,漢族,河南鹿邑人,碩士,主要從事農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