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燕
摘要:退耕還林工程是目前國家重要的政策方針之一,在政府的倡導與督促下退耕還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但由于實際經驗缺乏,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些許不足之處,這也需要相關部門的相互協助,堅持退耕還林工程政策,努力做好退耕還林工作。本文主要結合本人工作經驗對退耕還林工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政策,希望能為退耕還林工程更好的實施作出貢獻。
關鍵詞:退耕還林;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退耕還林還草是非常復雜且系統的政策工作,其涉及范圍廣,影響人數多,有著非常顯著的政策性和群體性,需要農戶們全面積極地參與到其中來。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執行,旨在能夠讓林草植被的得到恢復,以此來應對惡劣的生態環境,是我國一項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內容。現階段,國內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實施推廣的階段仍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緊迫的任務。
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特點
(一)對退耕農戶、林種要求低
新一輪退耕還林堅持“統一標準、農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發展”的原則,突出“農民自愿”“退不退耕,栽植什么樹種”由農民自主決定,強調退耕還林以“農民為主、政府為輔”的思想。同時新一輪退耕還林不再劃定經濟林和生態林的比例,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意愿,采取農民自愿申報的方式。
(二)用地條件要求高
新一輪退耕還林嚴格限定在25°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以及重要水源地15°~25°非基本農田,不得將基本農田、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輪退耕還林地納入此次退耕范圍。對已劃入基本農田的25°以上坡耕地,在確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依法定程序調整為非基本農田后方可納入。且新一輪退耕還林要求必須將退耕地塊落實到當地國土部門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并將落實小班進行矢量化建立矢量數據庫。由于實施過程中需要與國土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因此落實符合條件的用地相對緩慢。
二、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科學論證,偏離既定政策
因最先在退耕范圍的布局中缺乏可靠、合理的科學論證,故而在退耕還林階段,一些地區為了實現所謂的平衡,進行了利益均沾,造成該退的、不該退的坡耕地執行錯亂,極大地破壞了原本的生態原則;還有一些地區將過去的林地也歸并到了退耕還林的區域;一些地方為了政績面子,在好的耕地上進行退耕還林,其生態工程建設全然違背了中央制定的政策意圖,導致增加了額外的損失。如,在南方己宣布“滅荒”的地區,政府把緩坡地、農業旱地、水稻田等全部都歸并到了退耕的領域,還有的直接發生砍伐現有林木,以達到退耕地的不良現象。
(二)投入不足
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涉及面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一些高海拔的山區,現行的補償標準大體上能夠彌補退耕地農戶的損失,但在一些海拔低的山區,其補償力度明顯不足。一樣的補償方案下,對一些長年受到干旱影響的地區而言,退耕所得糧款補償要多于半陰濕土質山區。此外,在退下來的土地上經營林業種植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明顯相同,所以“一刀切”的補償政策是非常不合理的。
(三)基層部門監管不力
退耕還林政策兌現后經相關部門監督檢查發現部分林地現狀是雜草叢生與當初退耕還林的初衷不符。有的地方耕作與還林同時進行,雖然進行了還林,但是還存在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這就對退耕還林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有部分基層單位雖然開展了治理活動,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力度不夠,很難將農作物清理干凈,效果不理想。再加上近幾年農作物的價格波動很大,受利益的影響,退耕還林后又繼續耕作的情況甚多。還有退耕還林數據作假現象,不排除有部分素質不高的政府基層職員利用權力謀私現象,對退耕還林數據進行虛假上報,將截留的名額中飽私囊。除此之外也存在不退少兌、少退多兌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退耕還林初期,政策規定不完善,導致了一些地方在執行政策時并沒完全理解國家的初衷,而是把它當成一種扶貧救濟的政策,所以就會存在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平均分配的情況,不過隨著政策的完善這種現象會逐漸減少。
三、退耕還林問題的解決策略分析
(一)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退耕還林工程,做好宣傳工作
退耕還林是一項涉及范圍廣、政策性較強并且需要廣大社會人員參與的生態工程。首先要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宣傳,要讓部分干部認識到退耕還林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一項任務,更是廣大群眾的義務,為保持生態環境平衡穩定做出貢獻。有了退耕還林,才會有我們以后的美好環境,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環境問題才能得到遏制,為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發展,讓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到退耕還林建設工程中來。
(二)加強對退耕的管理
退耕后,政府部門要做好對退耕土地的后續管理,使其發揮出重要價值。具體來說,地方政府部門需要第一時間成立相關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小組,培訓農戶學習林、草管理的規范性教育,使其明白怎樣科學、合理地針對不同林種正確施肥,做好灌溉工作,使其能夠成為旱澇保收的高產田。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等,提高育林、造林的實際效果,避免發生粗放管理現象。
(三)適當調控補償政策
不同地區還林還草成本、退耕地收益上均有著明顯的不同,故而,政府有必要展開分區調控。其實,我國在啟動退耕還林還草項目上,就把長江流域地區、北方地區細化了十一個標準,可以在此基礎上,最大化的權衡各個區域在自然、社會條件差異。補償政策應當全面綜合多方面的各個因素,以此來制定補償。一是觀察社會經濟。假使退耕地產出高,就需要為農民提供多補償;二是生態環境。不同地區的生態條件也不盡相同,其關于對生態環境整治整體的迫切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全面考慮各地生態環境的條件,根據生態環境的重要程度展開補償方案的制定;三是營林植被。要充分顯示出林草植被的差異性。
隨著政策不斷完善,退耕還林工程已取得不錯的進展。對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也要更加的堅持和維護退耕還林政策的推廣。因地制宜,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可以順利的實行,為當地的發展和環境改善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邊國富.榆陽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5(12)
[2]耿成成,賀秋艷,韋松李.淺談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家科技旬刊,2014,(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