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需求刺激了高等教育的供給,這就促進了民辦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時,民辦學校逐漸提高了高等學校教育的增長速度和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但忽視管理和質量的辦學理念成為了制約民辦高校更進一步的發展的因素。因此,如何構建一套科學的學生管理體系,實現對學生的有效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是目前我國民辦高校亟待摸索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學生管理
一、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原則概述
(一)人性化原則
人性化原則,即“以人為本”,以學校為本,一切為了學校出發轉變為一切為了學生和教職工出發,一切為了滿足學生和教職工不斷增長的需求。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確立,是在思維方式上的轉變,而不是僅僅是在規章制度上的轉變,每個工作人員都要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需要一個學生工作者進一步深入學生的群體內部,完全理解當代學生的實際需求,從根本上把握當代學生的心理趨勢,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改革提供最真實、準確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系統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性化。
(二)民主化原則
民主化原則是堅持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充分尊重個體的價值觀,并且提供一定的場所共全員進行活動的參與,大家集思廣益,對于不同的意見進行求同存異。在學校的管理中,不僅學生管理工作人員是管理的主體,還有廣大師生群體和教職工,還包括學校各個部門的領導,學校的管理工作應該要廣泛動員、吸收全體學生、工作人員、領導參與到學校教育管理,廣泛聽取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只有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學校管理層能夠放低姿態,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學生以及學生工作者交流,廣泛聽取一線工作者和學生的意見和需求,才能夠做到民主化。
(三)科學化原則
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建設科學化的新路徑,建立科學、完整的學生管理制度,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管理制度的規范和完整,同時要建立科學高效的學生管理工作體制,是機構的管理和學生的管理科學的結合,做好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和協調合作。其次要創新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管理理念,充分滿足學生工作的發展需求,加強與人的意識,不是用各種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約束和限制,而是要對學生的行為和理念進行干預。
(四)法制化原則
真正提高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做好資源的有效合理優化配置,也能夠減輕管理負擔,無論是經濟負擔還是社會負擔方面。將法制原則融入到對學生的各項管理之中,即能保證學生的權利,又能在針對具體情況或事件下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根據,更好地維護民辦高校日常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一方面是,普及相關制度,加強宣傳。通過建立完善的學生管理體系,實現依法、依制度管理,使學生管理從“任性”逐步走向“理性”。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法律服務機構。學校的相關負責機構不能單純被動的等學生權益受到侵害并告知學校時才采取行動,成為日常擺設。可以在學生管理機構下設立法律咨詢,請學校法律相關專業的師生或校外力量,是學生有法可依,減少學生依靠法律維護權益的機會成本。
二、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策略分析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引導學生培養他們自我管理的意識。指導學生提高自我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技能、管理過程,提高私人行為的能力和信心,以積極的行動和換位思考的心態進入日常學習和校園生活,養成良好的主觀能動性。
(二)學生管理機構扁平化創新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組織結構在我國和歐美國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運行機制,有非常大的區別。構建扁平化的學校管理機構,有較小的、整合功能的組織和人員,根據當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已逐步淘汰在組織部的中間層次,也就是說,學生事務管理職能縮短了基層組織和高層組織溝通過程中的層級設置和時間成本,不再是單獨的管理學生,而是專注于構建完善功能、多中心、專業化的學生事務管理系統。擴大學生事務管理的廣度和寬度,縮短信息傳遞的長度,減少信息溝通的中間成本,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信息的響應速度,促進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效率。
(三)建立柔性管理評價體系,提高輔導員專業化水平
提高輔導員隊伍素質,加強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系列培訓,包括專業技能培訓和相關的理論知識等培訓,為輔導員設置合理的專業素質結構的建設,促進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的建設。健全選拔和考核評價機制。一方面激發青年輔導員的工作熱情,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對不適合擔任輔導員的教師進行調整,使隊伍的素質架構逐漸趨于多元和完善。將“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精神競爭機制運用到學校學生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位淘汰上,將學生的認可和意見作為考察學生管理人員的標準之一,形成良性競爭,從而真正為服務學生做到高標準。健全輔導員職業規劃和制度建設。實現輔導員隊伍的科學化管理,做好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設計和職業規劃。
(四)發揮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學校在學生的管理工作中創造參與式的管理環境和管理平臺,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意識,能夠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調動學生群體參與各種學生管理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通過制度參與,可以促進學生深入學校各項規定形成并參與制定,有利于讓學生自愿主動地遵循各項規定,方便學生工作的開展;通過組織參與,為學生提供各種平臺和渠道,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個人價值充分得到體現,凸顯個體在組織活動中的意義,有主意學生主體意識提升;通過授權參與,增加學生的責任感和完成事務的積極性,打破決策單一的現象,讓學生在合理的授權范圍內,自主策劃、安排各種積極有益的學生活動。通過建立培訓機制、強化工作計劃和總結機制、深化考核制度等方式,對學生干部進行統一的培訓,強化其在學生群體中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溝通能力、業務能力等方面;同時在日常學生工作中善于不斷創新,發散思維,而不是一味地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干部的成長,夯實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的威信及領導能力,為日常學生工作的開展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周建超.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J].觀察與思考,2014,11:22-27.
[2]鄧維娜,我國高校實施分布式領導的阻礙因素及建議[J].教育探索,2014(0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