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莉
摘要:適宜的人居環境的建設是人類一個永恒追求的主題,隨著人們思想覺悟和生活水平的的大幅度提高,人居環境的建設開始走向系統化和規范化。如何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山地城市的人居環境,是我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人居環境;山地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山地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研究背景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廣布,再加上高原和丘陵,山地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中國的大西南、大西北以及東南沿海丘陵地區最為集中。1993年吳良鋪先生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環境科學”的概念,從中國建設的實際角度出發,以人居環境建設的問題為中心,認識城市和鄉村建設中人與生存環境的關系,從而探索和建設符合人類聚居的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居住環境。改善人類住區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質量,以及城市和鄉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是人居環境建設的總目標。
山地城市由于其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以及其社會、經濟、歷史和文化特點,決定了它的發展是注定要遵循其自身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它的規劃建設還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但是對于這一方面并沒有得到大眾的普遍認識和足夠重視。
二、西部山地人居環境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一)西部山地城市人居環境面臨的發展機遇
(1)生態城市的建設
生態文明的出現則是人類文明開始進化的結果,在城鄉一體化的今天,城鄉區別不再像以前那么明顯,城與鄉相互融合,原來十分分散、孤立的鄉村居民點實現相對集中式發展,形成一定規模的聚居地,有相應的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享有與城市社區基本相同的文明條件,人類住區表現為“城鄉融合體”,此即生態城市。
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在近幾年來愈演愈火,政府對城市環境問題高度重視,包括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政策和措施。因此,作為具有天然自然條件的西部山地城市的人居環境建設也面臨著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改變西部山地城市中心區綠地嚴重不足的狀況,爭取使得城區內的建筑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是今后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方向。
(2)小城鎮建設
我國的小城鎮多且廣,具有距離農村近的優點。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鎮迅速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小城鎮和具有潛力的特色小鎮,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小城鎮的發展要將歷史文化、生態保護與自身相融,由此形成產業是立鎮之本,文化是小鎮之魂,旅游是小鎮之美的格局,建成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生活和居住工作為一體的具有優美人居環境的小城鎮。
此外,針對山地人居環境而言,小城鎮因其產業布局靈活,規模較小,可以更好的利用原有山地環境布置新型產業,充分體現其山地特色。由于絕大多數的聚居地都是通過經濟因素自發形成的,生命力至今很強,針對目前興起的小城鎮建設熱潮,山地區域能借鑒歷史規律,同時與現代產業條件相結合,創造出一批新的、具有活力的山地城鎮。
(3)西部大開發
中國的西部地區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行政省市,約54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面積,占全國面積的56%。以前中國的西部地區是“荒、遠、邊、窮”的代名詞,但是這里的自然資源豐富,風光秀麗,土地遼闊廣袤。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西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應當立足于地區自身的水資源條件,大力加強城市供水節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其次應當加強西部城市的生態綠化建設,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再者應當優化能源結構,促進和提倡建筑節能,提高西部城鎮居民居住生活質量,從而增強西部地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西部山地城市人居環境面臨的問題挑戰
(1)人口壓力
中國西部地域遼闊,人口密度雖然比東部地區低,但由于集中了全國二百六十七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和戈壁,社會經濟發展滯后,人口過快增長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西部地區將長期面臨人口與發展的雙重壓力。
盡管聚集人口在快速增長,但是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卻是不變的。再者我國山地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比較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山地環境的索取加劇,城市的環境承載力終于將難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和越來越多的物資消耗,如若不采取措施,終將導致失衡。
(2)自然災害
山地城市所處地區地質條件復雜,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自然災害隱患,而現代城市高強度的人工建設往往成為引發災害的誘因。山地城市建設對自身以及下游區域造成的另一巨大危害是水土流失,在坡度較陡的山地區域建設城市和開展生產活動,不僅使土壤裸露,破壞了大面積的山地植被,更加速了水和土嚴重流失。而大規模的水土流失又會引發山地城市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城市建設基礎設施的損失,如若不加以重視,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3)生態環境惡化
山地城鎮工業化建設的盲目性與粗放型經濟的發展,使得產生的大氣污染要比平原城市、海邊城市要嚴重得多,尤其是在冬天,這是由于地理條件的特殊性,使局部小氣候發生變化。例如重慶,由于環城河川與湖泊使地表空氣中水蒸汽含量高,極易形成多霧多雨天氣,加上有害顆粒物的作用,就會形成酸霧與酸雨,危害城市人民的身體健康。
(4)城市特色喪失
大多數山地城市因為地貌變化豐富,而有著大量美麗的自然景觀,綿延起伏的山丘成為了城鎮外圍天際線與街區的背景和標志。而這些獨特的風貌特色,就是這座城市的的靈魂所在。但近年來,許多山地城鎮也開始模仿平原城市,無視山川自然風貌,盲目建造大型建筑、高層建筑,使得山地城市完全失去了過去城市與自然山水融合滲透的特色景觀,也失去了傳統城市復雜、且延續不斷的城市肌理,破壞了原有的優美天際線。
三、結語
人居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工程,具有多層次性和多方位性,包括自然、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內容。為使西部山地人居環境建設走上科學、有序、持續、協調發展的軌道,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努力建立適應其自身特點與建設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建立一個適合山地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的方法體系。
參考文獻:
[1][英]埃比尼澤·霍華德著,金經元譯:《明日的田園城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2]黃光宇主編:《1997山地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P6-8,36.
[3]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4]黃光宇:《山地城市學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