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法律建設工作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家當前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現如今我國法律不斷趨于完善,也更具有專業化及規范化,如此便使得法律本身與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脫節,從而導致人們與法律法規的概念逐漸疏遠。本篇文章將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下對法律與人的關系進行分析,探討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
關鍵詞:現代性法律;人文關懷;疏遠;排斥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186-01
作者簡介:韓凱(1996-),男,漢族,河南輝縣人,河南警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當前我國法律法規更具標準化,然而其與個人本身之間的關系卻越發疏遠。而且隨著時間的改變,兩者甚至逐漸呈現出排斥的關系。
目前而言,許多法律學者已經開始對其與人本身的行為影響展開研究,而且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時間范圍而言,其主要是早期研究的成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
一般情況下,人自身的行為都是由自身心理活動所支配的,所以法律不能僅僅只對于人的行為進行規范,還需要提高其在人心中的價值和地位。
事實上,法律在對于人的概念進行考量的時候,既要考慮其行為,還要考慮其心理。只有將激情與理性相結合才能形成全新的生命個體,理性便是人自身的內在心理條件,也是對于外界事物進行推理判斷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對于知識進行把握的重要能力。所以,法律在制定的過程中,理應從人自身理性的角度出發。但是,心理感情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法律的制定本身便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因此還需要考慮到當前社會的具體需求以及其所蘊含的真實情感。由此可以發現,法律既不能過于放任情感盡情流露,同時也不能對其情感性予以反對。但是,對于一些處于特定情景中的某些行為可以予以適當的理解。
法律本身與人一樣,同樣需要具有寬廣的胸襟,能夠對于人的行為表現予以一定的寬容。在早期時候,某些學者已經展開了相關研究的工作,證明了法律本身具有一定的父愛主義。然而,伴隨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人性自身的尊嚴有著非常高的尊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供奉的高度。但同時,法律本身的內容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很難覆蓋到社會的每一個人群。如果其覆蓋范圍過于寬泛,則很容易使得法律變成一種專制型法律。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如果人的某一類行為既處于合法范圍,又除以違法的范圍,則法律需要對其保持應有的寬容之心,對其不予進行懲罰。
如果法律本身的規定過于細致化,則會使得人們對于法律本身逐漸產生排斥感以及畏懼感,甚至會感覺自己已經成為了法律的奴隸。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都需要一定的空間范圍進行活動,此類活動區域不能其他任何人涉足其中。正常情況下,如果社會具有足夠的寬容度,則需要對人的實驗性行動予以一定的容忍。所以,法律只有從本質上做到寬以待人,才能更加適合人類自身的發展[1]。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我們也稱之為其自身的個性。加強人個性的關注,主要針對人自身的獨特價值,同時也是其成為自我的一種重要經驗。對于現代社會而言,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其他人都無法對其復制。
一般情況下,法律應當具有普遍性,適合廣大群眾。同時還應當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如此才能有效幫助管理人員治理國家,從而凸顯國家自身的權威性。也正如此,人的個性化發展與法律自身的普遍性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將人本身改造為適應規則的傀儡必然不可實現,因此只能優化現有的法律規定,促使其能夠做到將特殊性與普遍性有機結合,并尊重人性自身的尊嚴[2]。
在實際改善的過程中,法律內容必須做到公平公正,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以此保證自身的活動的私密性以及個人的獨特性。同時,立法還需要將社會與個人的差異性考慮進來,以此通過整體與局部的結合完成立法的工作。如此一來,法律不但能夠滿足個人的特殊化需求,而且還能有效適應廣大群眾。
人的日常行為全部都是建立在個人情感的基礎上,社會也因此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不論制度本身多么嚴格,為了保持社會穩定,都需要加強對于個人情感價值的認同。然而,由于法律的進一步強化,社會對于人這一概念的認同越來余地。如果法律在犧牲生物學的基礎上進行法治社會構建,這樣便會對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帶來阻礙。
為了提升法治建設的效果,一些法律規定的表現則過于簡單粗暴,沒有將人的情感考慮其中,僅僅只是將人當作一種工作物進行對待,如此操作自然與立法的本質相違背。
人是法律的創造者和設計者,因此人永遠都是主體,而法律只是客體,認清二者之間的價值關系,才能使得人的個人情感得以體現。所以,在制定法律法規時,必須要添加人自身的個人情感,促使二者能夠有機結合。如此一來,法律規定將會更具有人道主義,不會顯得過于野蠻。
綜上所述,法律建設如果脫離了人文關懷,則會表現得極為粗暴簡單,自然很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效用。所以,現代法律引導加強人文關懷特質的體現,將人的感情考慮其中,促使人們與法律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
[1]高志明.法律的人文關懷與法制的現代化——一種人文主義的維度[J].社會科學輯刊,2005(6):74-77.
[2]李嫵祎,葛精精.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與研究[J].教育:文摘版:00380-0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