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喜平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課文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每篇課文都有它的情感基調,情感是文本的靈魂,情感朗讀則是教學的關鍵,教學中一是文本解讀,注意情感基調;二是細爵文字,關注情感焦點;三是激活情感,尋找情感共鳴。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朗讀;教學
情感是作者創作的原動力,也是文本的生命力,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朗讀充滿想象,有了情感,才有身臨其境、心入其情之感,才能把文本的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因此,教師在指導情感朗讀時,要引導學生傾聽文本釋放的信息,捕捉文中情感焦點,善于透過字里行間來挖掘語言的情感因素,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文本解讀,注意情感基調
文本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地解讀文本,事實上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情感基調,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立足于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讀出文本中蘊涵的感情基調。
新課改強調在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性,有些課文的主題也隨著改革的步伐向著人文性發展,它們的情感基調有時也有了多元的解讀。如在二年級下冊課文《丑小鴨》的第二段朗讀,參考書里寫著“讀出丑小鴨的丑”,我覺得這是不太恰當的,因為從課文的插圖上看,丑小鴨不但不丑,而且還很可愛。與其讓學生一味地感悟丑小鴨的丑,不如讓學生透過文本發現美。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們朗讀丑小鴨的樣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然后看著圖比較說說其它小鴨的樣子,質疑:你覺得丑小鴨丑嗎?幾乎沒有幾個學生認可丑小鴨是丑的,甚至有不少同學說丑小鴨最可愛了!此時我順勢引導:那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鴨呢?通過討論,大家感悟到:丑小鴨其實并不丑,只是和其他鴨子長得不一樣,在其它鴨子的眼中就認為丑小鴨是丑的。有了對文本感情基調的共識,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學生們更多是帶著同情、憐憫的語氣感受著丑小鴨的“怪模怪樣”,從而也為下文學習丑小鴨奠定了朗讀基礎。
二、細咀文字,關注情感焦點
語文不是無情物,字詞句段都是詩,每篇課文都蘊涵著作者深刻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表達又常常隱藏于文字深處,不細咀嚼是難以理解體會的。因此,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情流露,我們在朗讀指導中不能孤立地拎出情感,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抓住文中的關鍵詞、重點句細細咀嚼,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如二年級上冊《淺水洼里的小魚》第一段的教學中,讓學生們感受到小魚的痛苦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把這一段的情感焦點聚集在“蒸”上,先讓學生理解“蒸”的意思,然后讓學生想象小魚困在海灘上的情形,讓他們說說透過這個“蒸”,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好像聽到了什么?學生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了那一條條奄奄一息的小魚在做著垂死的掙扎,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小魚在不停地喊救命,我真想去救它們”;有的說:“小魚們很著急,它們不停地掙扎著,想跳回大海”;還有的說:“我好渴啊,媽媽你在哪里?”……當學生們有了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之后,我再引導他們朗讀文本,小魚著急、難過、痛苦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學生們的心中。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課文的情感焦點,透過焦點來挖掘文章內在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思想情感。
三、激活情感,尋找情感共鳴
我們要運用沉睡在學生腦海中的生活畫面和意境,激活那些潛在的情感因素,使課文語言和學生情感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激活學生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現,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轉移到我們教學所需要的語言上來,從而使他們走進角色,產生親切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如在三年級下冊《可貴的沉默》一課的教學時,我創設了一個貼近生活實際又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以喚起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嗎?在你生日那天,爸爸媽媽是怎么祝賀你的?當他們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紛紛訴說并演練著自己如何過生日的,讓這個生活情境再現,從而使他們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語文課強調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只是讓學生熱熱鬧鬧地讀一讀、演一演,并不是我們最終的教學目的,我們更應該反復激活情感語言,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經歷,透過文本的字里行間來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于是引導他們從文本的語言去挖掘那一份快樂的心情:在課文那些孩子們的語言中你體會到他們的快樂了嗎?經過反復叩擊引導,學生們體會到文本中一聲又一聲簡短重復的回答聲“知道!”“知道!”“當然祝賀了!”“祝賀!”這時學生們激情活躍深受文本感染,很自然地把學生生活情感和文本情感融為一體產生共鳴。接著引導學生從表情動作中找一找那些孩子們的快樂,如“驕傲”、“神氣十足”等鮮活的語言文字,并結合學生此刻自身的表情感受,將他們的生活情境再一次融入到文本中。當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有了共鳴,再讓他們朗讀,就讀得有滋有味,那么對文本的解讀也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來自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孩子們聯系生活實踐來體驗和感悟文本中的語言文字,不僅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高,也使他們的閱讀習慣和想象能力得以強化。
語文教學就應一往情深,以情感人,只有透過語言文字用心領悟那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才能感受到文本里跳動著的情感脈搏,當朗讀擁有了情感的靈魂,才能真正地引領著學生的心靈融入文本,才能喚起學生內心深處與文本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