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與語言密切相關。習語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語言的精華,它與其所屬的文化休戚相關。中西文化中都包含著豐富的習語文化。但由于文化的差異,英漢習語有著巨大的差異。
關鍵詞:習語;語言;文化差異;翻譯
英語和漢語是建立在兩種不同文化的基礎上的,兩者各有各的特點,同時兩者也反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傳統。一位名人說:“語言能忠實地反映整個國家的文化、歷史,同時也忠實地反映了各種信仰、偏見和娛樂方式。”無論哪種文化,其將與相應的語言相輔相成。
一、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文化差異
(一)中國與西方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念是人們在文化和社會氛圍中無法避免的一種現象。作為文化的深層因素,它不僅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化長期滲透和人們思想積累的結果。在中國,人們對過去的熱愛,使中國人民珍視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與此相關的文化是,中國人崇拜祖先,尊敬老師、經驗和年齡。在中國文化中,長者是權威智慧的象征,通常被稱為“老人”。相反,西方人傾向于未來的時間,美主要表現是國人喜歡“向前看。”
東西方價值觀的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方面是集體與個人的關系。西方文化最注重的是個人主義,其具體表現就是自力更生和自我成就精神。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并強調整體形勢和整體利益。中國人崇尚“先憂后憂,后天下”。
(二)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生活環境的差異,也叫地域文化差異,是由當地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文化形成的(袁芳,2002)。英國是一個島國,擁有世界上領先的導航技術。因此,英語中有許多與水和船有關的習語。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關于農場工作的成語。例如,“斬草除根”。
(三)不同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儒教和佛教是中國三大宗教。他們對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大多數人相信“佛陀”主宰了這個世界。相關的習語有“臨時抱佛腳”。而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和英國,大多數人相信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相關的英語習語有:“God be with you”,“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燕莉,2008)。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之作。圣經中記載了許多宗教神話、猶太人傳說、宗教傳說、歷史事件等等。所以英語中有很多習語來自《圣經》,如“Wisdom is like Solomons wisdom”。
二、習語的定義
不同人對習語一詞的理解也不同。習語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成分,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語言的精華。一般來說,它指的是一起使用的特定形式的短語,并且我們不能從一個詞的單一意義來推斷它的內在意義(劉曉慧,2008)。習語通常包括短語、諺語、諺語、俚語、行話、神秘的民間比喻等。
三、不同文化下的習語翻譯
(一)直譯
直譯不只是逐字翻譯。它包含了原始的習語隱喻或意象和民族文化元素,應該是基于目標語言的習慣。直譯大多用在翻譯英語和漢語成語的比喻和形象基本上是相同的情況中。比如:中文“鐵飯碗”直接翻譯成英文“iron bowl”;“黑馬”則可以翻譯成“dark horse”。這些習語都是一種直譯。這種翻譯方法不僅能保留原文的字面意思、形式和風格。同時,目標語讀者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也是最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
(二)意譯
意譯也被稱為創造性翻譯。由于漢語和英語語言文化差異的原因,我們不能用直譯的方式來表達原文的意思,并且很難借用同義成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意譯的方式來表達原習語的含義。有這樣一個例子: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逐字翻譯這句話,很多讀者都不明白為什么它是羅馬而不是別的地方?事實上,該習語的內在含義是“入鄉隨俗”,在翻譯成中文時,被譯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更直觀。
(三)解釋法
翻譯方法是一種將國家特征和當地文化習俗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方法。對于一些經典成語,譯者必須注意文化背景。只有這樣,目標語讀者才能完全理解其意義。例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對于句中的“諸葛亮”這一人物的翻譯,如果只是簡單的直譯,外國人可能會混淆誰是朱葛亮,他做了什么?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必要補充一些額外的信息,比如:朱葛亮是一個頭腦聰明的人。三國時期,他幫助皇帝爭取主權。這種翻譯方法有助于讀者理解內部意義和背景知識(尹亞楠,2014)。
(四)換法
替換法是指用不同的隱喻來表達原詞語的內涵,即用類似的文化來代替原話。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如果這個句子直譯成“要檢驗布丁就要吃一吃”是合理地,但“布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不存在。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將其翻譯成“親身下河方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會更好。
四、結論
總之,語言不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播的最重要的代碼。而習語作為民族文化特征中最富有的部分是民族語言的精華。
由于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宗教文化、生存環境和文化差異,英漢習語的發展方式各不相同,其翻譯也存在著差異。為了更好的翻譯好中英習語,譯者需要具備廣博的文化和文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劉曉慧.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教育經濟研究.2008.
[2]袁芳.中西文化的差異與習語翻譯.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2.
[3]燕麗.How to Deal with Sino-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2008.
[4]尹亞楠.On Translating Cultural-loaded Expressions in Xiao Erheis Marri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snetts 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2014.
作者簡介:周晨菲(1992—),女,四川眉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