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皎
[摘 要]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一個人思維發展的水平,標志著其智力的高低。在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應意識到,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具體可從四個方面入手:營造環境,調動思考的積極性;鼓勵質疑,培養意識的創新性;發揚個性,培養思維的獨特性;浮想聯翩,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關鍵詞] 創新思維;質疑;鼓勵;寬松環境
我們都知道,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也是實現創新的一個基礎因素。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信息時代,社會充滿了競爭,而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創造性形象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以創造者的姿態進行發現式、探究式的學習,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教學中,我們都應該意識到,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作為實現創新的一種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一、調動思考的積極性
著名心理學家托拉斯說:“我們要想創造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可見,良好、和諧的富有創造性的情境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條件。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不可能相同,千篇一律、抹殺個性的教學應當擯棄。我們在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各種特定教學情境,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前提下自由發展。這樣學生才敢想敢說,敢于質疑,敢于發表獨到見解,敢于標新立異,才能得到創新后的快樂體驗。
傳統的教學往往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對學生來說,十幾年如一日的方式已經無法讓他們有足夠的激情投入課堂中,因此,經常會出現注意力分散、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針對這個情況,我曾經做過一個嘗試。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是第一個要求學生掌握的完整的氣體制備方法,注意點很多,單純的講解很難讓學生掌握。那次,我把實驗所需的儀器、藥品全都準備好,然后對學生說:“今天,你們在座的各位都是考官,我是考生,來完成一個制氧氣的實驗操作,請大家仔細觀察,結束之后歡迎提出疑問和批評指正。”然后,我開始實驗,實驗時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注意點和一些操作細節可以適當地放慢速度,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對于學生已掌握的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可以故意犯一些學生經常容易出現的小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反應較快的學生已經發現了問題,在下面竊竊私語。等到實驗結束時,很多學生都情緒高漲,爭先恐后地對我的操作做出評價,提出批評意見。我在承認“錯誤”之后,再引導學生來回憶剛剛操作時的那些“慢鏡頭”,討論為什么要這樣做。由學生提問,學生回答,不足之處,我再進行補充。結果整堂課的氣氛非常好,學生也非常投入,知識點掌握得很牢,當他們自己完成這個實驗的時候,避免了很多平時容易出現的遺漏和錯誤。
所以,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下學習知識,讓他們在觀察和實際體驗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二、培養意識的創新性
欲培養創新意識,先鼓勵學生質疑。朱熹曾經提出:“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質疑本身就蘊含創新思維的火花,也是創新的起點。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問表明學生在對事物進探索、思考,在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這正是思維的集中表現形式,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端。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疑問才能提高,有疑問才能思考,有疑問才能進步,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滬教版的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實驗探究內容,這就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供了大舞臺。我們應鼓勵學生對前人的一些現成的實驗設計和傳統觀念大膽質疑,對實驗進行改進,以實驗為依托,拓寬思路,挖掘實驗的內涵,培養學生領悟、探究化學問題的方法。如在課堂上,學生經常會提出一些奇妙的問題:硫燃燒可不可以也用細沙來代替水?古代的字畫年深日久為什么不褪色?水為什么可以滅火?用煤爐燒水,水開時常會溢出來,水灑在通紅的煤上不但不熄滅,反而“呼”的一聲,會躥出很高的火苗來,這是怎么回事?電影和電視里,一些云霧繚繞的幻境,是怎么拍攝出來的?……這些問題,學生常見,卻很少認真思考。舉出這些實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時候學生的問題多種多樣,而且表述還不一定清楚,甚至讓你不知所措,這個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能信奉教條主義,武斷地說參考書中或教科書中就是這樣的,或者沒經過查證就亂解釋一通。我們寧可花點時間跟學生一起討論,一起探究,最終將他們引導到正確的結論上來。
因此,我們在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小心呵護學生的“創新靈感”,確確實實地幫學生解決好問題。
三、培養思維的獨特性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此也勢必會有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地將學生潛在的個性思維充分挖掘和激發出來,不要強制性地要求他們以教師的思路為準則,要體現個性,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自我思考、自我創新的意識,避免思維定式。當這種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并開始支配學生的學習時,學生就會在學習中自主地去發現,去探討,對自己腦中已有的信息進行重組,產生新的思考,形成新的結論。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努力誘發他們的求異心理,不唯標準答案是從,解法和學法不一成不變,逐步養成樂于創新的習慣。
例如,重點講解濃硫酸的化學性質之后,我們可以根據實際事件(中廣網銀川2010年5月4日消息:濃硫酸槽罐車發生泄露)提問:“若你是事故現場的總指揮,請你制定出幾條注意事項和處理方案。”
學生給出的方案或許五花八門,甚至很離奇,有些方案或許并不是根據所學的化學知識,而是生活中其他事故處理中常用的。這時老師要給予肯定與鼓勵,特別對于那些異想天開、別出心裁的答案,以及背后所表現出來的旺盛的求知欲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更應加倍愛護,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不愿循規蹈矩、樂于創新的欲望。如果置之不理,一票否決,甚至冷嘲熱諷,那必然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要知道,只有不滿足于現成結論,不墨守成規,樂于和勇于展現自己的個性,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而這種個性思維的獨特性,正是我們要悉心呵護和著意培養的。
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想象與聯想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善于聯想,善于將事物與事物間的聯系迅速建立起來,體現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如在學習堿的通性時,可以讓學生聯想前一節講的酸的通性有哪些,然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嘗試著去推測堿的性質。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也可以把酸堿的性質結合起來,讓學生對比記憶。
學生學會聯想的同時,豐富了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維也得到了鍛煉,變得更加靈活和敏捷,這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并且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都是很有幫助的。
當然,在學生聯想的時候,教師也要告訴學生,不能為求異而求異,為發散而發散,要合乎情理,力求創新但不可脫離實際。
總之,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在點滴學習過程中增強創新意識,拓寬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才是在新課改教育教學中每個教師應該盡力做到的。只有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才能適應新世紀對新型人才的要求,為自己今后的道路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傅道春,徐長江.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馬宏佳.化學教學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李杰杰